login
强化学习核心方法演进与对比
2025/05/28·StepFun can make mistakes, check important info.
蒙特卡洛方法、动态规划法、TD法、Q学习、DQN
Reason
来源
强化学习基础 Ⅱ: 动态规划,蒙特卡洛,时序差分 - 知乎
MDP基本的解法有三种: - 动态规划法(dynamic programming methods) - 蒙特卡罗方法(Monte Carlo methods) - 时间差分法 (temporal difference) 上图是很经典的三种方法的差异图,即使现在还完全不知道他们的定义,也可以总结出它们的特性。
https://static-favicon.basemind.com/01J7HH8TYPAWKCJTC5STHQZF96
知乎
经典的时间差分学习,比如Q学习,与动态规划的本质区别是 ...
时间差分学习结合了动态规划和蒙特卡罗方法的优点,不需要完整的迷宫地图,也无需等待探险结束才能更新价值估计。 探险者在每一步移动后,立即根据当前经验更新价值。
https://static-favicon.basemind.com/01JV51E3G23S79YA2S1W49M08V
知乎
强化学习(二):动态规划与蒙特卡洛方法_强化学习环境的 ...
根据环境的 动态特性是否已知分为两种方法:动态规划法 和 蒙特卡洛 法。 1. 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 DP) DP是一种求解最优值得常用方法,此处用于求解系统动态特性 p(s′,r∣s,a) 已知情况下的最优策略。 首先我们有一个策略 π 并以此求出最优策略 π∗。 1.1. 策略评估(预测) 策略评估做的事情是: 给定策略 π,求出该策略的价值函数 vπ(s)与 qπ(s,a) 事实上根据 马尔科夫决策过程 中的描述,状态价值函数 vπ(s) 满足如下递推特性: vπ(s) = a∑ π(a∣s)×qπ(s,a) = a∑ π(a∣s) s′,r∑ p(s′,r∣s,a)[r+γ × vπ(s′)] (1)
https://static-favicon.basemind.com/01JV1WX7J6GHF5CNXHJ921GCH8
CSDN博客
14 web pages
知乎
知乎
CSDN博客
CSDN技术社区
cnblogs.com
jianshu.com
阿里云
稀土掘金
CSDN技术社区
devpress.csdn.net
CSDN技术社区
知乎
CSDN博客
思考过程

好的,用户问的是蒙特卡洛方法、动态规划法、TD法、Q学习、DQN这几个强化学习方法的区别和联系。我需要先回顾这些方法的基本概念,然后比较它们的异同,可能还要结合用户提供的搜索结果来验证和补充我的理解。

首先,动态规划(DP)是基于已知的环境模型,即需要知道状态转移概率和奖励函数。它通过贝尔曼方程迭代求解最优策略,分为策略评估和策略改进。但DP需要遍历所有状态,计算量大,且依赖于模型,这在现实问题中可能不现实。

蒙特卡洛方法(MC)不需要模型,通过完整的回合采样来估计值函数。它依赖于经验平均,必须等一个回合结束才能更新,适用于回合制任务。但MC方差大,可能需要大量样本才能收敛,而且无法处理非终止的持续任务。

时序差分法(TD)结合了DP的自举思想和MC的采样,通过单步更新来学习。TD不需要等到回合结束,可以实时在线学习,降低了方差,但引入了偏差。SARSA和Q-learning都属于TD方法,但策略不同。

Q学习是离策略的TD控制算法,使用贝尔曼最优方程更新Q值,通过最大化下一状态的Q值来选择动作,从而学习最优策略。DQN则是Q学习的深度学习扩展,用神经网络近似Q函数,引入经验回放和目标网络来稳定训练,解决了高维状态空间的问题。

需要比较这些方法在模型需求、更新方式、策略类型、适用场景等方面的差异。比如DP是model-based,MC和TD是model-free;DP和TD有自举,MC没有;Q-learning是off-policy,而SARSA是on-policy;DQN在Q-learning基础上加入了深度学习和经验回放等技术。

用户提供的搜索结果中,有提到DP分解问题、MC的完整回合采样、TD结合两者优点,以及DQN如何处理连续状态。需要引用相关搜索索引来支持回答,比如动态规划需要模型3,MC的方差问题4,TD的更新方式7,DQN的经验回放11等。

可能还需要指出演进关系:DP→MC→TD→Q-learning→DQN,每一步都在解决前者的局限性。比如DP模型依赖导致MC发展,MC的高方差和更新延迟促使TD出现,Q-learning作为TD的扩展引入离策略学习,而DQN用神经网络处理复杂状态。

要注意用户可能混淆这些方法的区别,比如TD和Q-learning的关系,或者DQN相对于Q学习的改进。需要明确说明DQN属于Q-learning的深度学习实现,解决了传统Q表无法处理的问题。

最后,总结它们的应用场景,比如DP适合模型已知的小规模问题,MC适合回合制且无需模型的任务,TD适合在线学习,Q-learning和DQN适用于复杂环境下的最优策略学习。

在强化学习领域中,蒙特卡洛方法(MC)、动态规划法(DP)、时序差分法(TD)、Q学习和DQN构成从基础到前沿的演进脉络,其核心差异与联系如下:


动态规划(DP)

  • 核心特征:基于已知环境模型(状态转移概率P和奖励R),通过贝尔曼方程迭代求解最优策略3
  • 典型操作
    • 策略评估:迭代计算V(s)或Q(s,a)
    • 策略改进:贪心策略优化
  • 局限性:依赖环境模型,状态空间大时计算复杂度爆炸12

蒙特卡洛方法(MC)

  • 核心特征:无模型(Model-Free),通过完整回合采样估计值函数5
  • 典型操作
    • 首次访问/每次访问MC:通过经验平均计算回报
    • ε-greedy策略平衡探索与利用
  • 优势:适用于无模型场景
  • 局限性:高方差、需等待回合结束更新4

时序差分法(TD)

  • 核心特征:结合DP自举(Bootstrap)与MC采样,单步在线更新7
  • 典型算法
    • SARSA(On-Policy):使用ε-greedy策略生成数据并更新
    • Q-learning(Off-Policy):通过max操作直接逼近最优Q值
  • 优势:降低方差,支持实时学习2

Q-learning

  • 算法特性:基于TD的离策略(Off-Policy)算法,贝尔曼最优方程驱动更新:
  • 应用场景:离散动作空间的最优策略学习7

DQN(Deep Q-Network)

  • 核心突破:用深度神经网络替代Q表,解决高维状态空间问题6
  • 关键技术
    • 经验回放:打破数据相关性,提升样本效率
    • 目标网络:固定参数减少Q值震荡
  • 扩展能力:支持图像等连续状态输入(如Atari游戏)10

方法对比

方法模型依赖更新频率策略类型适用场景
DP需模型全状态迭代任意小规模已知模型问题
MC无模型回合结束更新On-Policy回合制无模型任务
TD/Q-learning无模型单步实时更新Off-Policy在线学习与复杂环境
DQN无模型异步批量更新Off-Policy高维状态(如图像输入)

演进关系

DP → MC → TD → Q-learning → DQN
每一步都针对前序方法的缺陷进行改进:

  1. MC 消除DP对模型的依赖
  2. TD 解决MC的高方差与更新延迟
  3. Q-learning 通过Off-Policy实现高效策略优化
  4. DQN 引入深度学习处理复杂状态,推动RL在现实场景应用9
Reason
来源
强化学习五:同策略&异策略 - 知乎
同策略(on-policy): 在执行【策略评估】和【策略提升】的时候,使用的是相同的策略。 可以通过从概率分布 p 上的采样 \ {x_1,x_2,...,x_m\} 来估计期望: \hat E [f] = \frac {1} {m}\sum^m_ {i=1}f (x)\\ 如果引入另一个分布 q ,则函数 f 的期望可以写为: E [f]=\int_xq (x)\frac {p (x)} {q (x)}f (x)dx\\ 上式可以看成函数 \frac {p (x)} {q (x)}f (x) 在分布 q 下的期望,通过在 q 上进行采样 \ {x_1^`,x_2^`,...,x_m^`\} ,期望可以估计为:
https://static-favicon.basemind.com/01J7HH8TYPAWKCJTC5STHQZF96
知乎
强化学习中同策略和异策略的定义和区分_什么是强化学习同 ...
典型的off-policy算法: DQN族、DDPG族、SAC等,凡是包含经验回放的,可以说都是异策算法。 因为在更新策略的时候,会从经验回放中取出数据来对现在的策略进行更新,而这些数据是先前的策略生成的,也就是说,生成数据的策略和当前要更新的策略是不同的策略,即off-policy。 典型的on policy 算法:原始AC、A3C、A2C、PPO等,这些算法在更新时都需要用当前策略去获得一个trajectory,然后用这个trajectory数据来更新当前策略,即on-policy。 在强化学习中,on-policy 算法理论上只能使用当前正在优化的策略生成的数据进行训练。 这是因为在更新策略网络的参数时,策略会发生变化,因此在每次生成新数据时,都需要使用更新后的策略。
https://static-favicon.basemind.com/01JV1WX7VTZS3SSF3H6G9SHDYE
CSDN博客
同策略/异策略 - 机器之心
在强化学习中,根据更新Q值时使用的策略是既定策略(on-policy)还是新策略(off-policy)可以分为on/off policy学习. off-policy learner 学习最优策略的值,不论 agent采取的行动action。 on-policy learner 学习策略的值并伴随着agent的改变,包括探索的步数(exploration steps)。 也可以理解为区别就是在进行iteration的时候,是不是需要根据新的policy产生新的样本。 off-policy 用的都是已经存好的数据。 on-policy 在边学习的时候边产生新的sample。
https://static-favicon.basemind.com/01JV58G69JH8EKB58AQJCGE1CM
机器之心
11 web pages
知乎
CSDN博客
机器之心
CSDN技术社区
雪球
百度百科
应届毕业生网
腾讯云
博客
知乎
思考过程

好的,用户问的是异策略型和同策略型,需要解释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强化学习中的应用。首先,我得回忆一下之前的搜索结果,看看哪些资料能帮助回答这个问题。

根据搜索结果中的知乎文章(1),同策略(on-policy)和异策略(off-policy)的区别在于策略评估和策略提升是否使用同一策略。同策略在采样和更新时使用相同的策略,比如SARSA算法。而异策略,如Q-learning,则允许使用不同的策略来生成数据和更新目标策略,比如经验回放机制。

CSDN的文章(2)提到,像DQN这样的异策略算法使用经验回放,数据来自旧策略,而PPO、A3C等同策略算法需要当前策略生成的数据。这说明异策略可以重用过去的数据,提高样本效率,而同策略需要实时生成数据,可能更稳定但效率较低。

机器之心的页面(3)指出,异策略学习最优策略的值,而不管实际采取的动作,如Q-learning。同策略则考虑当前策略的行为,包括探索步骤,比如SARSA。这里的关键是异策略更注重最优值估计,而同策略结合了实际策略的行为。

还有腾讯云的文章(9)提到PPO是同策略,因为它直接使用当前策略的数据进行更新,而SAC是异策略,因为它利用旧策略的数据。这点需要确认,因为有些资料可能分类不同,但根据知乎的回答(11),PPO属于同策略,因为其更新依赖当前策略样本的真实数据。

综合这些信息,应该从定义、典型算法、数据使用方式和优缺点来对比两者。要确保引用正确的搜索索引,比如2中的经验回放例子,3中的Q-learning和SARSA分类,以及9提到的PPO作为同策略案例。

另外,用户可能想知道实际应用中的选择依据,比如样本效率、稳定性等,这也是回答的一部分。需要明确两者的适用场景,例如在线学习可能需要同策略,而需要重用数据时选异策略。

最后,检查是否有其他相关搜索结果,比如策略模式或商务谈判的类型,但这些似乎不相关,可以忽略。主要聚焦在强化学习的策略分类上,确保回答准确且引用了正确的来源。

在强化学习中,**异策略(Off-policy)同策略(On-policy)**是两类核心学习范式,其核心差异与典型应用如下:


定义与核心差异

维度异策略(Off-policy)同策略(On-policy)
策略一致性数据生成(行为策略)与目标更新策略不同 2数据生成与目标更新使用同一策略 3
数据重用支持历史数据(如经验回放)需实时生成数据
探索性行为策略可独立设计(如ε-greedy)探索与利用需在策略更新中统一协调

典型算法

  • 异策略算法

    • Q-learning:通过max操作直接逼近最优Q值,与行为策略无关 3
    • DQN:引入经验回放池,利用历史数据提升样本效率 2
    • SAC:通过最大熵框架平衡探索与利用,支持异步更新 11
  • 同策略算法

    • SARSA:基于当前策略生成动作序列并更新(如ε-greedy) 3
    • A3C/PPO:需当前策略实时交互生成数据,更新后策略需重新采样 9

应用场景与优缺点

类型优势局限性适用场景
异策略1. 样本效率高(数据复用)
2. 支持异步优化(如并行训练)
策略偏差风险(需重要性采样校正)复杂环境(如游戏AI、机器人控制)
同策略1. 策略更新稳定性高
2. 探索行为可控
样本效率低(需频繁交互)在线学习、实时策略调优

技术实现对比

  • 异策略
    在Q-learning中,目标值计算为 r + γ * max Q(s',a'),与行为策略无关,仅关注最优策略的潜在收益 3

  • 同策略
    SARSA的更新公式为 Q(s,a) ← Q(s,a) + α[r + γQ(s',a') - Q(s,a)],其中 a' 由当前策略生成,直接绑定探索行为 3


选择依据

  • 选异策略:需高效利用历史数据(如大规模训练)、探索与优化解耦时。
  • 选同策略:需严格保证策略一致性(如安全敏感场景)、探索需精确控制时。

通过上述对比,可依据任务需求在样本效率、稳定性和策略一致性之间权衡选择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