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常压油箱排放争议解析
2025/06/07·StepFun can make mistakes, check important info.
来源
比亚迪DM-i的常压油箱,真有问题吗?一文全解读!_懂车帝
关于PHEV油箱这部分,比亚迪有常压油箱,也有高压油箱的技术解决方案,都符合蒸发排放法规标准。 其进一步表示,比亚迪对EV行驶里程、时间与碳罐特性的研究其实要更深入一些,也开发出了常压油箱的油气排放控制技术,实现了PHEV在碳罐饱和前 ...
比亚迪「油箱门事件」结果进入倒计时 - 知乎
在深交所互动平台,有投资人就采用常压油箱是否能够达标的进行询问,比亚迪方面公开回应投资人,比亚迪拥有自主研发技术,采用常压油箱也能够达到排放标准。
吉利杨学良:长城举报比亚迪的常压油箱问题与吉利测试结论 ...
吉利杨学良:长城举报比亚迪的常压油箱问题 与吉利测试结论一致,魏建军是个正直诚实的人,比亚迪在贼喊捉贼 2025年06月07日 11:25 市场资讯 新浪 ...
思考过程
我们正在处理用户关于比亚迪常压油箱的问题。根据提供的搜索结果,我们需要总结关键信息并给出回答。注意,我们需要在回复中引用搜索索引,但不要引用具体段落。
首先,我们注意到长城汽车在2023年5月举报比亚迪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使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4)。比亚迪回应称长城的检测无效,因为测试车辆不符合国标要求的送检状态(里程仅450-670公里,而国标要求3000公里磨合后测试)(4)。
技术层面,汽油具有挥发性,传统燃油车使用碳罐系统吸附燃油蒸汽,在发动机启动时将其引入燃烧室。但插电混动车型(如比亚迪DM-i)在EV模式下发动机长时间不运行,可能导致碳罐吸附饱和,燃油蒸汽逸出,造成排放超标(1)。因此,行业普遍在混动车上采用高压油箱(可承受35-40Kpa压力),成本更高(7)。
比亚迪声称其DM-i技术基于电动车平台,实现发动机与车轮解耦,可在EV模式下灵活启动发动机进行碳罐脱附。他们自主研发了常压油箱的燃油蒸汽排放控制技术,通过实时监测碳罐吸附量,在饱和前自动启动发动机(约4分钟)处理蒸汽,同时发电和保养发动机,声称符合排放法规(6、9)。比亚迪还提到拥有相关专利(2020年申请)(1)。
然而,争议焦点在于:国标(GB 18352.6—2016)要求蒸发排放测试时油箱压力不高于2.5kpa(属常压范围),未强制要求高压油箱(1)。但长城举报后,生态环境部等三部门于2023年6月启动联合调查,按规定应在90天内(即9月下旬)出结果(2)。截至2025年6月7日最新进展,吉利副总裁杨学良发声支持长城,称比亚迪行为是“违法犯罪”(13),但官方调查结果仍未公开。
总结:比亚迪认为其技术可使常压油箱达标,但行业质疑未消,且存在法律风险。最终需等待监管部门结论(2)。
比亚迪常压油箱问题源于2023年5月长城汽车的公开举报,核心争议点在于比亚迪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两款插电混动车型使用常压油箱是否导致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超标。以下是综合搜索信息的分析:
1. 技术争议的核心
- 常压油箱 vs 高压油箱:
- 传统燃油车使用常压油箱(承压4-7Kpa),通过碳罐吸附燃油蒸汽,发动机启动时燃烧脱附,符合排放标准7。
- 插电混动车型(如比亚迪DM-i)因频繁使用纯电模式(EV模式),发动机长期不运行,碳罐可能因吸附饱和导致燃油蒸汽逸出,造成排放超标。行业普遍采用高压油箱(承压35-40Kpa)解决此问题,成本更高71。
- 比亚迪的技术方案:
- 比亚迪宣称其DM-i技术基于电动车平台,实现发动机与车轮解耦,可在EV模式下智能启动发动机(约4分钟)进行碳罐脱附,使常压油箱满足国标排放要求69。
- 其专利技术(2020年申请)通过实时监测碳罐吸附量,自动切换混动模式脱附燃油蒸汽1。
2. 长城举报的核心质疑
- 长城汽车指出,比亚迪未使用高压油箱,可能导致整车蒸发污染物超标,违反国六b排放标准(GB 18352.6—2016)4。
- 比亚迪反驳称长城送检车辆(里程仅450-670公里)不符合国标要求的3000公里磨合后测试条件,检测结果无效410。
3. 后续进展与行业影响
- 监管部门介入:2023年6月,生态环境部、工信部等三部门启动联合调查,但截至2025年6月,官方结论尚未公布2。
- 行业立场分化:
- 吉利副总裁杨学良公开支持长城,称比亚迪行为涉嫌“违法犯罪”13。
- 比亚迪则强调其技术符合中国标准(全球80%国家参照),并愿免费分享相关专利910。
- 潜在风险:若调查认定排放超标,比亚迪可能面临召回、罚款或停售风险,涉及数百万辆主力车型2。
4. 结论
比亚迪常压油箱问题本质是技术路线之争(高压油箱方案 vs 智能脱附方案),焦点在于其专利技术能否在真实场景中持续满足排放标准。目前争议仍待监管部门最终裁决,建议持续关注官方调查结果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