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图片展示了一个**“难度跨越”的梗,通过对比小学四年级数学试卷和高考数学试卷中的同一道题目**,讽刺性地表达了教育难度的“跳跃”或者调侃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面临的压力。
上半部分:
这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期末检测卷,其中的一道选择题问“1, 2, 8, 14, 16, 20 平均数为( )”,选项有 A.8,B.18,C.9,D.12。这道题属于小学数学的范畴,计算几个数的平均数,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挑战,但总体难度适中。
下半部分:
这是2025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新高考Ⅱ)的选择题,竟然出现了完全一样的题目:“1, 2, 8, 14, 16, 20 平均数为( )”,选项也一模一样。高考数学试卷的难度通常远高于小学数学,但这里却出现了小学级别的题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难度的反差:
高考数学试卷的难度通常很大,会出现很多复杂的函数、导数、几何等问题,而这里却出现了一道简单的平均数计算题,和小学四年级的题目一模一样。这种“难度降级”形成了搞笑的反差,仿佛在说高考数学竟然问了小学生都会做的题目。
教育压力的调侃:
这个梗也可能在调侃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压力。小学时觉得这道题很难,到了高考还在做同样的题目,暗示知识难度没有明显提升,或者学生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在被类似的题目“折磨”。
“无缝衔接”的调侃:
四年级的题目原封不动地出现在了高考卷中,仿佛在说小学数学和高考数学“难度接轨”,调侃教育体系中某些知识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没有升级”,学生一直都在做类似的题目。
这个梗通过小学试卷和高考试卷出现同一道简单题目的对比,制造了强烈的反差和幽默效果,讽刺了教育难度的“断层”或“衔接问题”,同时也调侃了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