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利簋的历史与功能解析
2025/07/09·StepFun can make mistakes, check important info.
“青铜利簋”是一种礼器,主要用于宗庙祭祀或贵族宴享,盛放熟食(如黍、稷等谷物),是西周贵族在典礼中使用的重要器物。
但对“利簋”这件具体器物来说,它不仅是“用来吃饭的器皿”,它还承担了政治与历史记录的功能。我们可以分两方面理解它的用途:
⸻
🏺 一、仪式用途:礼器
• 使用场合:宗庙祭祀、庆功宴、赏赐仪式、贵族家族仪典等。
• 具体用途:盛装熟食(谷类),与鼎、豆等器一起构成完整礼器组合。
• 象征意义:展示家族地位、承袭礼制、表达对祖先或君王的尊崇。
在周代,贵族祭祖、宴享必须使用配套礼器,多少礼器代表等级高低,簋就是其中一类。
⸻
📜 二、纪念与铭记用途:历史文献
“利簋”的特别之处在于它铸有铭文,记载了重要政治事件:
• 周成王命令大臣利主持营建东都洛邑(今洛阳)。
• 铭文内容属于一种“功绩铭记”,即臣子为纪念自己受命建都、受到君王赏赐而铸器记之。
就像今天的“奖章”+“铭牌说明书”的结合体,代表荣耀、权力,也起到历史留存作用。
⸻
✳️ 总结:利簋是“实用器”+“政治纪功书”
功能类别 具体用途 说明
礼仪器具 盛食用器 宗庙祭祀、贵族宴飨
历史载体 铭文记事 记录营建东都等重大事件
身份象征 赏赐之器 君王赐器以表彰大臣“利”
这是对的吗?
预备调查清单
一、待核查内容列表
- 周成王命令大臣利主持营建东都洛邑(今洛阳)。
- 铭文内容属于一种“功绩铭记”,即臣子为纪念自己受命建都、受到君王赏赐而铸器记之。
- 主要用于宗庙祭祀或贵族宴享,盛放熟食(如黍、稷等谷物)。
二、核查要点展开
待核查内容1:周成王命令大臣利主持营建东都洛邑(今洛阳)。
- 核查原因:
- 这是报告中关于利簋历史价值的核心事实陈述,其准确性直接影响结论。
- 早期历史事件的参与人物(周成王 vs. 周武王)和具体内容(营建洛邑 vs. 武王伐纣)极易混淆,需精确核对。
- 所需查明信息:
- 利簋铭文的原文释读。
- 学术界公认的铭文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参与君王及具体时间。
- 必要信源:
- 国家级博物馆(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利簋的官方介绍与铭文考证。
- 权威考古学、古文字学或先秦史领域的学术期刊论文、专著。
- 高等院校历史学系发布的公开研究资料。
- 核查优先级:高
待核查内容2:铭文内容属于一种“功绩铭记”,即臣子为纪念自己受命建都、受到君王赏赐而铸器记之。
- 核查原因:
- 该陈述是对铭文性质和铸器动机的解释,其成立与否完全依赖于待核查内容1的真实性。
- 如果记载的事件并非“建都”,则此处的解释和动机推断将不成立。
- 所需查明信息:
- 铭文是否提及君王对“利”的赏赐。
- 铸造该簋的直接原因或目的是什么,学术界对此有何定论。
- 必要信源:
- 对利簋铭文的完整翻译和句法分析的学术研究。
- 关于西周青铜器铭文体例和功能的专题研究报告。
- 核查优先级:高
待核查内容3:主要用于宗庙祭祀或贵族宴享,盛放熟食(如黍、稷等谷物)。
- 核查原因:
- 此为关于“簋”类器物通用功能的普遍性陈述,需确认其在考古学和文献学上是否有共识。
- 虽然是常识性描述,但精确核查有助于确保报告的严谨性。
- 所需查明信息:
- 考古发现中,“簋”类器物通常的出土环境和伴出物。
- 古代文献(如《周礼》、《仪礼》)中关于“簋”的用途记载。
- 必要信源:
- 权威考古学词典或百科全书。
- 关于周代礼制研究的学术资料。
- 核查优先级:中
行动计划
- 首先,集中查证关于“利簋”铭文的核心事实,检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权威机构对该文物的官方说明,获取铭文的权威释读文本和历史背景介绍。
- 通过交叉检索多份先秦史和古文字学的学术文献,对比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以验证铭文记载的究竟是“武王伐纣”还是“成王营建洛邑”,并明确所涉及的君王和事件。
- 基于已核实的铭文内容,重新审视其性质,判断报告中关于“为纪念建都而作”的动机解释是否成立,并查找关于作器者“利”受赏赐的原始记录。
- 最后,查证“簋”作为一类青铜礼器的通用功能,通过检索考古报告和礼制研究文献,确认其在祭祀和宴享中盛放谷物类熟食的说法是否准确和普遍适用。
西周早期 利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片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 今天,宝博君就借着何尊,来和大家简单聊一聊何尊铭文中提到的成周洛邑。成周洛邑是西周时期重要的都城,是西周统治者在东方的一个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统治中心。武王灭商后,周政权占据了原来商人所在的中原地区,其版图迅速向东、向南扩大,相对而言,镐京地理位置偏西,很不方便控制殷商旧族广泛分布的东方地区。为了巩固新政权,彻底铲除殷人聚居之地的顽固势力,确保周朝的国运昌盛,武王做出了营建新都城的...
西周早期利簋铭文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商,决战于牧野。纣王兵败,周代商而立,定都于“宗周”镐京(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并营建“成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周统治者在分封制、宗法制的基础上,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国家秩序。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礼记·明堂位》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于洛邑,春秋战国由此拉开序幕。五百年间,列国崛起,群雄争霸,...
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利簋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中文名:西周利簋 馆藏地点: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 所属年代:周 所属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 所属地区:北京 簋
利簋名称来源: 铭文中所提到的右史,是当时中国古代的官职,在中国商周时期,青铜被称为“金”,是只有王族才能使用的贵重金属。商军溃败之后,身为右史的利,得到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并铸造了一件铜簋,作为永世的纪念。由于这件青铜簋是利所铸造,所以人们就称它为利簋。因为利簋铭文中所记载的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星当空,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
何尊底部有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于成王五年在成周营建都城洛邑,并赏赐有功的大臣“何”,“何”因此作尊纪念,所以这件器物就叫“何尊”。现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103号 四羊方尊 四方羊尊 尊,为盛酒器,分为圆型和方型。侈口,形体较宽,圈足,是祭祀用礼器。四羊方尊是目前我国商代方尊中最大的一件。边长52.4 厘米,高58.6厘米,重34.6公斤。方尊腹部四角各铸一羊,羊头伸出于器身外,羊身附着于...
洛阳#历史#国宝会说话 何尊、利簋、令彝三件国宝中的国宝,以确凿无疑西周青铜器铭文记载证实了周伐纣代商的历史事件,也证实了自古文献中记载的西周定都洛邑的历史。周实行的两都制,以成周和宗周为周都,治理天下,分封天下。1965年,在陕西宝-华夏之源根在河洛于20240107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49.5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历史新课本描述何尊时,既没有洛邑也没有镐京,介绍利簋时,阐述了西周定都镐京,同时强调了周公旦营建洛邑的这一事件,不管是为了加强东部的管理或是建个殷商监狱,这都不重要,关键是这个重大事件与何尊铭文的内容一一对应,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也有周成王营建成周的说明,新教材恰恰实锤了宅茲中国指的就是现在的洛阳地区。
我需要进一步了解利簋的铭文内容和历史背景,特别是关于周成王与洛邑的关系。
[PDF] "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策展实践
何尊铭文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上所铸的铭文,位于何尊内底,出土于1963年,发现于1975年,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其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周成王迁都于洛邑作为天下的中心,即“宅兹中国”的功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王赏赐...
何尊铭文记载周成王建都成周洛邑为统治天下中心的历史#洛阳#何尊#历史 青铜器国宝何尊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成周的重要历史事件。通过铭文大意,我们可以得出,原来周武王的时候想要在天下的中心建都,“宅兹中国”便是这个意思,而周成王在洛邑建都,完成了先王的遗愿。在这里,“中国”就是天下中央的意思。何尊的...
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证,起到了证实补史的作用。何尊铭文记述了周成王营建(或曰迁都、相宅)成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
“宅兹中国”出自西周国宝级青铜器何尊铭文,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的遗志,迁都被称为“成周”的洛邑,即今河南洛阳这一重要史实。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其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内容记述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的遗志,在洛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东都成周之事,其中“宅兹中国”四字,意思就是在“中国”这个地方营建都城,这里的“中国”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
何尊铭文记述了文王受命、武王灭商、成王迁都等西周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这与《尚书》之《洛诰》《召诰》中的记载相吻合,从而证实了历史文献的真实性,为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文物铭文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
何尊铭文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上所铸的铭文,位于何尊内底,出土于1963年,发现于1975年,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
我需要进一步了解"簋"的功能和用途,以及西周青铜器的文化背景。
[PDF] 从“族”到“人”:政治传播视角下青铜器与周代政治文化演变
平说平论对《西周青铜器:簋》发表的评论: 簋(guǐ,鬼):相当于现在的大碗。鼎是用来放肉的,簋是用来盛放粮食的。祭祀不能只有肉,还要有“饭”,簋就是用来盛放黍、稷、稻、粱等食粮。簋的形状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无耳或二耳、多耳的。粮食也是重要的,所以簋与鼎一样,也有昭示身份高低的作用。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说明,簋常以偶数出现,四...
西周早期的典范之作,相当于碗,是商周时期的盛饭工具。文献中说是用来盛黍稷稻粱的器皿,容量为一升或二升,用途已明。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晚期逐渐增加。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在西周
西周早期的典范之作,相当于今天的碗,是商周时期的盛饭工具。文献中说是用来盛黍稷稻粱的器皿,容量为一升或二升,用途已明。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晚期逐渐增加。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
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方座簋是周文化的产物,是西周早期新出现的器型,源于陕西宝鸡,逐渐影响到中国的东南部。西周之后,簋的造型获得了特别庄严的表现,其设计心思主要倾注于耳、足两部分。双耳方座簋是方座簋的主要形式,有盖或无盖,使用者多为国君或王室重臣。春秋战国虽有方座簋,但数量远不如西周
“这是西周青铜器柞伯簋(见图,河南博物院供图),1993年出土于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是我国最早的‘体育奖杯’实物。河南博物院副研究员王文析说,柞伯簋工艺精湛、纹饰华美,更为我国古代射礼制度研究留下了珍贵资料。细观器皿底部,8行74字的铭文依稀可辨。展柜边,馆方制作考释展板,便于观众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阅读这篇“体育赛事报道”,一场3000年前的“射箭比赛”浮现于眼前: 某个清晨,周王在都城镐京举行大射礼。参赛者被分为两组,奖品是10块红铜板。周王宣布:大...
西周青铜利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19厘米,重7.95千克。它的形状呈椭圆形,有盖和双耳,底部有圈足。利簋的盖上装饰有精美的纹饰,包括兽面纹、夔龙纹等典型的青铜器纹饰。这些纹饰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三、西周青铜利簋的意义与影响 作为九大镇国之宝之一的西周青铜利簋,不仅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杰出代表还是研究...
我需要查看利簋的具体铭文内容和历史背景,以便更准确地核查。
利簋铭文解读 毛节新 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县零口一窖藏,器腹内铸铭文4行32字,铭文号《集成》04131。利簋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释文 注 释 译文 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日早晨,岁星正当鼎的上方,显示可以战胜商王的闻部族。因而很快就占有了商地。七天之后的辛未之日,周王在阑地的军中,赐有司利铜,利用来制作檀公珍贵的祭祀礼器。简说 (一)商...
武王征商簋(又称利簋)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重要青铜器,其铭文对于研究武王伐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西周早期的历史、文化、文字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本文对利簋铭文进行详细解释,并从历史、学术、艺术等多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探讨其在多个领域的重要意义。
利簋有“西周第一青铜器”之美誉。因其铭文提供的确切干支纪日与天象记录印证了传世文献关于武王伐纣之役—牧野之战的记载,是确定商周年代学的重要线索。关于伐纣年相当于公历哪一年,据权威资料统计有44种说法,国家断代工程课题组将其定为前1046年,但仍有不同意见。就目前来看,这一问题远未最终解决。所以,我们在课本上学的历史,很多都不一定是历史。译文:珷(武王)征商,隹(唯)甲子朝,岁鼎克闻(昏耳),夙又商。辛未,王才(在)(管)师,易(赐)又(有)事利<...
利簋铭是一篇赏功铭文,是武王伐纣战役胜利后重奖右史利的真实写照。铭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日那天清早,岁星正当其位,从而能在一夜之间夺取商都。辛未日,武王在管师赐给参与有功的右史利优质铜材若干,利为了纪念这件事,就用武王赏赐的这些铜材制作了这个用来祭祀其先人旃公的珍贵礼器。铭文分两小节。第一小节写明武王征商的时间和战役进度。时间是甲子日,而且是经过卜筮的,故有“岁鼎”即岁时正当之说。战役进行的是非常快的,势如破...
利簋铭文释读 利簋自出土以来,由于铭文古奥引起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的高度重视。唐兰,张政烺,于省吾,徐中舒,商承祚等先生,都对其铭文进行过研究和释读,虽在单字释读上有所突破。但纵观以往释读,不管是专家还是学者,都误将第一字与“武王”相联系,致使与下文“征商”承接,误读出“武王克商”的结论,导致利簋铭文整体文意释读失准。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本人最新释读结果面呈读者,供学术界专家,学者参考。利簋铭文
宝鸡市文物局4、利簋译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
已核查结论清单
已核查内容1:周成王命令大臣利主持营建东都洛邑(今洛阳)。
- 初步结论:错误。
- 信源支撑要点:
- 利簋铭文记载的核心历史事件是“武王征商”,即周武王讨伐商纣王。
- 多个权威信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论文、百科)的释读均明确指出,铭文内容为“珷征商,隹(唯)甲子朝...”,记录了武王伐纣的具体日期和经过。
- “营建东都洛邑”的历史事件与另一件国宝级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内容相关,其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宅兹中国”(定都于天下中心)之事。报告将何尊与利簋的铭文内容混淆。
- 证据:
- 原文摘录:武王征商簋(又称利簋)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重要青铜器,其铭文对于研究武王伐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西周早期的历史、文化、文字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利簋铭文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链接:https://m.toutiao.com/article/7467126658097480201/
信源名称:今日头条
信源发布时间:2025-02-03
- 原文摘录: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其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周成王迁都于洛邑作为天下的中心,即“宅兹中国”的功绩。……内容为记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在洛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东都成周之事。
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D%95%E5%B0%8A%E9%8A%98%E6%96%87/14512057
信源名称:百度百科
信源发布时间:2025-04-25
- 信源结论一致性:一致
- 是否需复核:否
已核查内容2:铭文内容属于一种“功绩铭记”,即臣子为纪念自己受命建都、受到君王赏赐而铸器记之。
- 初步结论:部分错误。
- 信源支撑要点:
- 铭文性质确实是“功绩铭记”,但纪念的功绩是参与“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并获赏,而非“受命建都”。
- 铭文后半部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明确记载了作器者“利”因功受赏而铸造此簋。
- 证据:
- 原文摘录: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链接:https://m.meipian.cn/53ywzwc9
信源名称:美篇
信源发布时间:2024-05-27
- 原文摘录:周武王赏赐给右史利一些铜(古代称铜为金)。……利利用武王赏赐的铜制作了这件簋,用来祭祀他的祖先檀公。
链接:https://m.toutiao.com/article/7467126658097480201/
信源名称:今日头条
信源发布时间:2025-02-03
- 信源结论一致性:一致
- 是否需复核:否
已核查内容3:主要用于宗庙祭祀或贵族宴享,盛放熟食(如黍、稷等谷物)。
待补充核查清单
待核查内容1:君王赐器以表彰大臣“利”
- 核查原因:
- 报告总结表格中的这一表述与铭文原文的细节可能存在偏差。铭文记载的是周武王赏赐给“利”金属(金),“利”再用这些金属来制作青铜簋。
- “赐器”(赏赐器物)与“赐金作器”(赏赐金属来制作器物)在性质上有细微差别,前者是成品赏赐,后者是原材料赏赐。核实这一点有助于提升报告的精确度。
- 所需查明信息:
- 学术界对“赐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这句铭文的标准解释,重点区分赏赐物是“器”还是“金”。
- 必要信源:
- 古文字学或青铜器研究领域的权威学术专著或论文。
- 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利簋铭文的官方详细解读。
- 核查优先级:中
行动计划
- 针对“君王赐器”的说法,检索关于西周赏赐制度和金文“赐金”用语的学术资料,以精确理解铭文中赏赐行为的性质。
- 整合所有已核查和待核查的结论,对照用户报告的原文、结构和总结表格,准备撰写一份全面的事实核查报告,逐一指出其中的事实错误、逻辑混淆和不精确之处,并提供正确的信息和证据。
利簋(Guǐ),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今西安市临潼区)零口镇,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通高28厘米,口径2
利簋(Guǐ),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今西安市临潼区)零口镇,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通高28厘米,口径2
武王征商簋(又称利簋)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重要青铜器,其铭文对于研究武王伐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西周早期的历史、文化、文字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本文对利簋铭文进行详细解释,并从历史、学术、艺术等多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探讨其在多个领域的重要意义。一、引言 利簋于 1976 年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县零口镇,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不仅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而且其腹内底部所铸的 4 行 ...
这就是我们迄今发现能确定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利簋。利簋 利簋在如此众多的青铜器中脱颖而出,便是因为这32字的铭文。在利簋出土前,我国对夏商周三代的文献资料极为贫乏,除去资料少的问题,由于其记载人距离当时的年代也相隔久远,考据不严,记录主观,再加上长期流传中不免发生讹变与谬误,可信度并不高。种种无奈下,我们甚至无法确定西周建立的确切年份。而利簋的铭文...
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利簋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利簋名称来源: 铭文中所提到的右史,是当时中国古...
利簋是目前所知道的西周最早的一件青铜器,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确切记载武王伐纣具体日期即“甲子日”的器物。它保存了武王伐纣的珍贵史料。利簋铭是一篇赏功铭文,是武王伐纣战役胜利后重奖右史利的真实写照。铭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日那天清早,岁星正当其位,从而能在一夜之间夺取商都。辛未日,武王在管师赐给参与有功的右史利优质铜材若干,利为了纪念这件事,就用武王赏赐的这些铜材制作了这个用来祭祀其先人旃公的珍...
我需要进一步了解西周时期的赐金制度和利簋的具体历史背景。
[PDF] 安徽商周青铜饮食礼器的造型演变及造物思想研究
青铜礼器,是古代礼器的一种。西周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统治秩序。由于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这类器物叫作“青铜礼器”,简称“礼器”,或称“彝器”。例如鼎原来是炊器,后来成为礼器中最重要的器种之一。按照礼制组合成的所谓“列鼎”,何休注《公羊·桓公二年传》:“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是奴隶主统治权威的...
到了商周时期,青铜鼎演变成为最主要的青铜礼器,也是青铜器中数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类,是贵族阶层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的礼器之一。西周中期以后,鼎的使用逐渐制度化,通常它是以奇数组合,按使用者的等级地位规定使用的数量。更鼎 梁其鼎 雷纹铜鼎 簋 簋(guǐ)是中国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食粮,作用相当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大碗。簋也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享和祭祀时,多以...
最特别的是,它的边角和每面正中都有凸出的扉棱,如同龙脊暴突,令全器立体感顿生,又如刀如戈脱颖,有锐不可当之杀气。青铜器是象征身份地位的礼器,叔牝方彝显得如此神秘、威猛,反映出贵族们借此显示威严、地位的目的。说它是西周王室重器,还源于它身上的铭文。其盖及腹内均铸有“叔牝赐贝于王姒用作宝尊彝”的铭文。文史大家郭沫若先生根据器型和铭文,认为“当是武王或成王时器”,铭文中的“王姒”是文王之妃太姒,叔牝当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叔武。也就是说,叔牝用他母后赐的贝
利簋(guǐ),西周青铜器,1976 年出土于陕西西安临潼县,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簋既用作食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利簋通高 28 厘米,口径 22 厘米,重 7.95 千克。利簋器身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利簋腹内底部铸有金文 4 行 32 字。原文:略。译文: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占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铜给右史利(“利”是人名),用作...
西周铜器较之商代晚期更加注重铭文,『郁郁乎文哉』,所谓的文就是指的文字、文气。 金文就是指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书法家也称之为『钟鼎书』。
西周早期,周王朝沿用殷制,作器铸铭,也是不论酒器、食器、水器,均称为祖先制作彝、尊彝,且与殷代相比,更频繁使用“宝尊彝”,故此一时期,铜器之社会功用也基 ...
我需要查找更多关于利簋铭文的详细解释和学术观点,以便对"君王赐器以表彰大臣'利'"这一说法进行核查。
Search
利簋 赐右史利金 用作檀公宝尊彝 解释[PDF] 中国精品档案解析之二十六 利簋——历史的见证者
利簋铭文拓片(《殷周金文集成》) 【铭文释文】珷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闻(昏),夙又(有)商,辛未,王在阑(管)师(次),赐又(右)事(史)利金,用乍(作)檀公宝尊彝。(《殷周金文集成》04131) 【铭文翻译】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
利簋铭文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珷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右事利金,用作施(檀)公宝尊彝。翻译:周武王讨伐商王那一天,是在甲子日的早上,那一天岁星当空在正北,大吉,一日之间打败了商朝人。过了七天,到了辛未日这一天,周武王在“阑(管)”这个地方,赐给了小官“利”一批青铜,让他铸造器物祭祀祖先。其中,“岁鼎克昏夙有商”一句,也可译为“岁星正当其位,从而能在一夜之间夺取商都”,大意...
利簋铭文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二)逐句解释 “武王征商”这一句明确点明了铭文所记载的主要事件是周武王征伐商朝。武王是周朝的开国君主,他发动对商朝的战争,开启了周朝的历史篇章。“唯甲子朝”“唯”在这里表示强调,可译为“正是”。“甲子”是干支纪日法中的第一天干地支组合,这里指明了武王伐商的具体日期是在甲子日的早晨。“朝”即早晨,说明战争是在清晨发动的。“岁鼎”“岁”指岁星...
利簋出土时保存完好,兽首双耳垂珥、圈足下连铸方座以及器身、方座饰饕餮纹、蝉纹都清晰自然。而在器内底,专家发现了铭文4行,一共33个字,以金文镌刻而成。释文为:“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翻译:就是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他灭掉。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周军占领了朝歌城。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利于是就用它们...
利簋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释文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3字如下: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释文译文大意是: ①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
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庆旭:从甲骨到金文—《利簋》的典范意义 网页链接 《利簋》(图1),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cm,口径22cm,重7。95kg。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始见于西周初年。《尚书·武成》:“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
根据我收集的资料,我现在可以对用户提供的关于"青铜利簋"的信息进行全面核查。
核查|青铜利簋的用途与铭文内容【部分内容不准确,需谨慎采信】
核查结果
本次核查共涉及4项内容,其中2项内容经证据证实不准确,2项内容基本准确。不准确内容主要集中在利簋铭文记载的历史事件及赏赐方式上。建议用户在引用相关内容时进行修正,特别是关于利簋铭文记载内容的部分需要全面更新。
用户报告中关于簋作为礼器的基本功能描述基本准确,但对利簋铭文内容的理解存在明显错误。利簋铭文记载的是周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而非周成王营建东都洛邑。此外,铭文中记载的是武王赐给右史利"金"(铜材料),而非"赐器"。
核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