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权贸易卖出期权操作方案
2025/07/22·StepFun can make mistakes, check important info.
来源
含权贸易是什么意思
含权贸易,其实就是把传统的买卖交易和期权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贸易方式。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带保险的买卖”。其实拆开来看,就是基差贸易和期权这两个“小伙伴”手拉手一起合作。咱们来详细唠唠它是怎么运作的。基差贸易和期权:含权贸易的“左右护法”先说说基差贸易,简单理解就是.
利用期权扩大贸易利润的实操指南:浅析含权贸易中的对冲做市
做市的初衷:截留含权贸易中期权端,支付给期货公司的权利金,扩大利润。该做市细则仅仅针对香草期权对冲,奇异期权则选择对手方期货公司进行完全流动性。01 坚持中央对手方原则 1、在有多个客户交易的时候,首先让客户之间的订单多空自对冲,自对冲剩余之后的头寸,我们再进行对冲。对冲办法下述详细介绍。2、单一客户,或者当客户头寸不能自对冲时,我方应该在期货以及期权上进行完全对冲或者部分对冲。NETPOSITIONS:-1000T,故,我方对冲-1000吨即可。如果仅仅有一个客户,或者客户之间的头寸不能...
什么叫含权贸易?含权贸易在期货中有何应用?
含权贸易是一种将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与基础商品贸易相结合的创新型贸易方式。在传统商品贸易中,交易双方主要围绕商品的价格、数量、质量、交货时间和地点等要素进行约定。而
思考过程
我们正在处理用户关于“含权贸易是怎么做的”的询问。根据搜索到的多个资料,含权贸易是一种将传统贸易与期权(尤其是场外期权)结合的新型贸易模式,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管理价格风险。以下将综合各来源信息分步骤说明其操作流程:
-
基础概念:含权贸易本质是“基差贸易+期权”的组合(1)。基差贸易解决现货与期货价差问题,期权则提供价格保险功能(4)。
-
参与主体:
- 上游生产商(如石油、农产品企业)
- 中游贸易商(核心枢纽)
- 下游客户(加工企业或终端用户)
- 金融机构(如期货风险管理公司,提供期权对冲服务)(3、4)
-
具体操作步骤:
步骤1:签订基差合同
贸易商与上游/下游签订基差合同,约定货物以“期货价格+固定基差”定价(1段落8)。例如:钢材期货价4000元/吨,基差100元,则现货价为4100元/吨。
步骤2:嵌入期权
- 贸易商向金融机构(如南华资本)买卖期权:
- 若担心涨价,买入看涨期权(有权按约定价采购)
- 若担心跌价,卖出看跌期权(获取权利金)(1段落10-12)
- 典型案例:
- 上游企业:签订含看涨期权的合同,锁定最低销售价(如期货价9515元+基差150元-期权成本100元=保底价9565元/吨)(4段落1)
- 下游企业:签订含看跌期权的合同,锁定最高采购价(如期货价9500元+基差200元+期权成本100元=封顶价9800元/吨)(4段落3)
步骤3:签订含权贸易合同
贸易商将基差条款和期权权利打包,与下游客户签订含权贸易合同。客户可灵活选择是否行权(1段落13)。
步骤4:动态对冲
金融机构通过期货市场对冲期权风险(如Delta对冲):
- 若价格上涨,卖出期货对冲看涨期权风险
- 若价格下跌,买入期货对冲看跌期权风险(1段落14)
-
企业应用场景:
- 生产商:通过含看跌期权的合同锁定最低销售价(3段落4)
- 加工企业:通过含看涨期权的合同控制原材料成本(3段落8)
- 贸易商:赚取基差利润+期权权利金,并用期货对冲风险(2)
-
优势:
- 买方获得价格保险(上涨有保障,下跌可获益)
- 卖方赚取额外权利金
- 金融机构通过对冲管理风险(1段落15-17)
-
注意事项:
- 含权贸易依赖场外期权,需防范对手方信用风险(5)
- 中游贸易商需精准设计期权结构,避免基差和波动率风险(2)
综上,含权贸易通过“基差合同+期权”组合,将价格波动风险转化为可控的基差风险,并由金融机构最终承接市场风险。实际应用中需结合企业需求定制期权方案。
含权贸易的操作流程可概括为以下核心步骤,结合了现货贸易与金融衍生品(主要是场外期权)的协同应用,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 基础架构:基差贸易 + 期权嵌入
- 基差合同签订:贸易商与上下游企业签订基差合同,约定货物价格按 “期货价格 + 固定基差” 确定(如钢材期货价4000元/吨 + 基差100元 = 现货价4100元/吨)1。
- 期权嵌入:
- 买方需求(如加工企业):向金融机构购买看涨期权(锁定采购最高价)或看跌期权(保障销售最低价)3。
- 卖方操作(如贸易商):通过卖出期权赚取权利金,或买入期权对冲风险2。
2. 典型操作流程(以中游贸易商为核心)
- 步骤1:基差合同签订
贸易商与上游生产商签订基差采购合同(如约定铜采购价 = 期货价 + 基差200元/吨)4。
- 步骤2:期权组合设计
贸易商向金融机构(如期货风险管理公司)购买期权:
- 若预期铜价上涨:买入看涨期权(行权价46000元/吨),支付权利金;
- 若需降低成本:卖出看跌期权(行权价3800元/吨),收取权利金1。
- 步骤3:含权贸易合同签订
贸易商与下游客户签订含权合同,嵌入期权条款:
- 客户可选择行权(如价格上涨时以约定低价采购)或放弃(价格下跌时按市场价采购)3。
- 步骤4:动态风险对冲
金融机构通过期货市场对冲期权风险:
- 价格波动时调整期货仓位(如Delta对冲:每吨期权风险需对冲479吨期货)2。
3. 不同主体的应用模式
- 生产商(上游):
签订含看跌期权的销售合同,锁定最低销售价(如农产品跌价时仍可按约定价卖出)3。
- 加工企业(下游):
购买含看涨期权的采购合同,控制成本上限(如铜价上涨时按约定价采购)4。
- 贸易商(中游):
通过设计期权组合赚取权利金,并用基差贸易转移价格风险5。
4. 关键优势与风险
- 优势:
- 风险管理:将绝对价格风险转为可控的基差风险或期权成本3。
- 灵活性:客户保留价格波动的收益机会(如下跌时放弃行权以低价采购)4。
- 风险点:
- 流动性风险:场外期权需依赖金融机构对冲能力6。
- 基差波动:期货与现货价差变化可能影响利润2。
5. 案例说明
- 塑化产业链:
上游石油企业以 “期货价+基差-看涨期权” 销售,锁定最低价;下游加工厂以 “期货价+基差+看跌期权” 采购,封顶成本4。
- 铜加工企业:
通过 “基差点价+卖出看跌期权” 降低采购成本(权利金覆盖部分点价支出)4。
总结
含权贸易通过 “基差合同确定基础价格 + 期权提供价格保险” 的模式,实现产业链风险再分配。其核心在于利用期权的非线性收益特征,让企业以有限成本(权利金)换取价格保护,同时保留市场波动中的潜在收益空间53。实际操作需依赖金融机构的场外期权设计与动态对冲能力。
某企业A想要参与期权交易,但是并不想直接做期权,而是通过含权贸易去进行,将期权的费用或收益与贸易的价格合并到贸易结算价内。企业B是期货公司的现货子公司,作为企业A的下游,接收企业A的货权作为期权交易保证金,并根据企业A的下单指令通过同期货公司的期权子公司为A进行期权交易。企业C作为企业A的兄弟公司,在股权等明面上与企业A无明确关系,但其作为整个含权贸易环节的最后一环,也就是企业B的下游,负责接收货权并结算期权交易盈亏(包含在贸易价格当中)。1.以上这种模式是否可行?请你从多个方面帮我分析可行性,并说明原因。2.以上这种模式假设通过某行业认可的信息公司的现货价格作为公允结算价格进行交易,那么期权交易的盈亏如何处理?
来源
“含权贸易”模式及案例分析
摘要 实体企业在开展大宗商品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时,常常把大宗商品期货及衍生品作为定价、避险或者融资增强收益等活动的工具。合理利用衍生品金融工具,可以有效管理实体企业在大宗商品采购、库存和销售等生产经营环节中存在的价格风险,使其生产经营比较稳定。目前,大部分企业在实现规避风险和锁定成本以稳定企业生产经营时,主要还是通过期货套期保值。而含权贸易通过在贸易中加入场外期权来为企业提供一种新的风险管理模式,为期现货套期保值提供了一项很有效的价格保险。著录项 来源 《大众文摘》|20...
“含权贸易”模式及应用
“场外期权组合+现货合同“的含权贸易模式可以增加贸易的可行性,在贸易进行时 就立刻完成对买家的成本风险、以及卖家的库存风险的双方管理。同时,买卖双方 不再单独去采购期权,可以大幅间接提升上下游对期权的接受程度。1.1 贸易中常见期权策略 贰 期货期权(普通与奇异) 期货期权,是最常见的场外衍生品之一,包括普通期权和奇异期权。贸易中比较常用的 奇异期权包括亚式期权、障碍期权、累计期权等。期权组合和奇异期权是降低权利金、满足一揽子需求的常见方式,适用于客户对自己的 价格风险管...
什么叫含权贸易?含权贸易在期货中有何应用?
含权贸易是一种将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与基础商品贸易相结合的创新型贸易方式。在传统商品贸易中,交易双方主要围绕商品的价格、数量、质量、交货时间和地点等要素进行约定。而
思考过程
我们面对一个复杂的含权贸易结构设计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可行性。用户描述的方案涉及三家企业:企业A(通过含权贸易间接参与期权)、企业B(期货公司现货子公司)、企业C(企业A的关联方)。核心诉求是分析该模式可行性和期权盈亏处理方式。
首先解析方案流程:
- 企业A不想直接交易期权,而是通过含权贸易将期权费用/收益合并到贸易价格
- 企业B作为A的下游,接收A的货权作为保证金,并根据A指令通过期权子公司交易期权
- 企业C作为B的下游(A的关联方),最终结算含权贸易价格(包含期权盈亏)
可行性分析需关注四个维度:
一、法律合规性(核心风险点)
- 企业B作为期货公司现货子公司(风险管理公司),根据《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业务试点指引》,可开展:
✓ 基差贸易(含权贸易属于创新形式)
✓ 场外衍生品业务(需通过专设的期权子公司操作)
- 但指引明确要求:
✗ 不得为客户融资(货权作为保证金可能被认定为变相融资)
✗ 必须严格隔离自有资金与客户资金
- 关键矛盾:货权作为保证金的法律性质不明
• 若货权直接转移给B:涉及货物所有权变更,可能构成真实贸易
• 若仅质押:需办理质押登记,且期货子公司通常不接受非标准担保物
二、业务逻辑合理性
- 正向因素:
✓ 含权贸易本质是"现货合同+嵌入式期权",该模式已被行业广泛接受(参考1、4)
✓ 企业C作为关联方接收货物符合商业实质:可设计为闭环贸易链
- 风险点:
✗ 企业C与企业A的关联关系隐蔽化可能构成抽屉协议
→ 若被认定为非真实贸易,可能违反增值税"三流一致"原则(资金流/货物流/发票流)
三、期权操作可行性
- 企业B通过期权子公司交易:
✓ 符合监管要求(期权子公司专营场外衍生品)
✓ 但存在双重收费:现货子公司与期权子公司均需盈利
→ 最终期权成本将转嫁至企业A的贸易价格
- 指令传递风险:
✗ 企业A向B发送交易指令→B传递至期权子公司→存在时滞和操作风险
✗ 极端行情下可能无法及时执行
四、财务税务处理
- 期权盈亏合并结算的难点:
✓ 含权贸易总价=现货价格±期权盈亏(参考5案例)
✓ 但需解决:
• 发票开具:现货部分开增值税发票,期权收益部分如何开票?
→ 目前无明确政策,可能被认定为价外费用
• 企业C支付给B的货款包含期权盈亏,但C账面需合理消化该成本
关于第二问的期权盈亏处理:
当采用第三方现货价格作为公允结算价时:
- 期权结算机制:
- 以约定观察日的第三方价格作为行权依据(如8南华期货案例)
- 示例:若企业A买入看涨期权,行权价X,结算日价格S
• 当S>X:A获得收益=(S-X)*数量 → 该收益体现为B给A的贸易折让
• 当S≤X:A损失权利金 → 体现为A给B的贸易加价
- 财务处理:
- 企业B作为中间商:需在贸易合同中明确含权条款
✓ 参考3的对比表格,在合同中注明"结算价=基准价±期权调整项"
- 企业C入账:按实际支付金额确认存货成本,但需注意:
✗ 若调整项金额过大,可能被税务机关质疑转移定价
风险预警:
该方案最大风险在于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 企业A与C的实质关联若被穿透,可能触发:
✓ 企业所得税特别纳税调整(转移利润)
✓ 增值税虚开发票嫌疑
建议:至少保留企业A与C的股权关联证明(如兄弟公司属同一集团),确保贸易真实性。
结论:
- 业务模式在技术上可行,但必须做到:
- 货权转移与质押依法登记
- ABC之间签订三方协议明确权利义务
- 含权贸易合同条款符合行业惯例(参考7聚丙烯案例)
- 期权盈亏处理:
- 通过贸易价差调节
- 但需解决税务合规性(建议咨询专业税务师)
以下是针对您描述的含权贸易模式的全面分析,结合行业实践和监管逻辑展开:
一、模式可行性分析
1. 法律与监管合规性
- 企业B的资质问题:期货公司现货子公司(风险管理公司)可开展含权贸易(参考4),但需注意:
- 接受货权作为保证金需符合《期货交易管理条例》,需明确货权估值、质押登记流程,否则可能被认定为变相融资。
- 代客交易期权需取得场外衍生品业务资格(如通过期货期权子公司操作),否则涉嫌违规代客理财。
- 关联交易风险:企业A与C的隐蔽关联可能违反以下规定:
- 若未披露关联关系,涉嫌逃避关联交易审查(《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
- 闭环贸易若缺乏商业实质,可能被认定为虚开发票(增值税法第22条)。
2. 业务逻辑合理性
- 含权贸易的可行性:
将期权嵌入贸易合同符合行业实践(如1中"基差点价+含权贸易"模式),但需满足:
- 贸易合同中需明确期权条款(如行权价、观察期、结算公式);
- 货权作为保证金需转换为标准担保物(如仓单质押),否则流动性风险较高。
- 指令传递链条的漏洞:
企业A→B→期权子公司的指令传递存在操作风险(如指令延迟、执行偏差),需建立电子指令系统并留存记录以合规。
3. 风控与操作难点
- 保证金管理问题:
货权估值波动可能导致保证金不足(如价格下跌时需补保),而企业C作为最终接货方,若拒绝补保将引发连锁违约。
- 盈亏归属矛盾:
期权收益通过贸易价差给到企业C,但企业A承担实际风险,需通过三方协议明确风险收益分配,否则易引发纠纷。
4. 税务处理挑战
- 增值税链条断裂风险:
企业B向C销售货物时,若将期权盈亏合并到货款中,需拆分开具发票(货物部分开增值税票,期权部分开金融服务票),否则涉嫌虚开。
- 企业所得税问题:
企业C接收的"含权货物"成本若显著偏离市场价,可能被税务机关调整应税所得(《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
结论:模式在技术上可行,但需满足以下条件:
① 企业B取得场外期权交易资质;
② 货权质押办理法定登记;
③ A与C的关联关系需披露并符合独立交易原则;
④ 建立三方协议明确权责。
二、期权盈亏处理方案(基于第三方公允价)
假设以某信息公司(如上海钢联、普氏能源)的现货价格作为期权结算依据:
1. 盈亏计算逻辑
- 结算公式:
贸易最终价 = 现货基准价 ± 期权盈亏
(例:若A买入看涨期权,行权价X,结算日第三方价S,则盈亏 = Max(S-X, 0) - 权利金)
- 操作示例:
企业B根据A的指令买入看涨期权:
- 若S>X:B向期权子公司行权获得(S-X)收益 → 在给C的销售合同中降低货价(相当于将收益转移给C);
- 若S≤X:B损失权利金 → 通过向C加价覆盖成本。
2. 财务处理要点
- 企业B的账簿:
- 期权权利金支出计入"衍生品投资成本";
- 行权收益/损失通过"其他业务收入/支出"核算,与贸易收入分开列示。
- 企业C的成本确认:
按实际支付的含权贸易价确认存货成本,但需留存第三方价格、期权合约等证据链以备税务稽查。
3. 风险控制建议
- 价格偏离应对:
若第三方价格与市场价严重背离(如流动性不足导致失真),需在合同中约定替代结算机制(如多家机构报价均值)。
- 现金流错配问题:
期权结算与贸易付款可能存在时间差,建议设立共管账户暂存期权盈亏资金。
提示:该模式本质是"贸易商代客采购期权+成本转移",需警惕被认定为变相场外配资。参考8南华期货案例中明确的合同条款设计可降低合规风险。
整体建议
- 优先选择成熟模式:
参考7中道恩集团方案,由企业B作为综合服务商直接设计含权贸易合同,避免复杂的多方指令传递。
- 税务前置规划:
向税务机关申请"创新金融工具税收裁定",明确期权盈亏的发票开具方式(如适用"金融服务"税目)。
- 压力测试:
模拟极端行情下货值下跌30%的场景,验证保证金覆盖率和企业C的接货意愿。
如果想要解决“企业C接收的"含权货物"成本若显著偏离市场价”的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模式建议能让这笔业务落地吗?
来源
解析大宗商品含权贸易模式的四流合一管理内涵
含权贸易的货物流管理依旧是围绕货物流进行加工配送等服务,向下游延伸服务内容,增加贸易机会及利润。
“含权贸易”模式及应用
含权贸易 对上游保底价采购•对下游封顶价销售•二次点价•均价结算(亚式期权)•累计期权•… 1.1 贸易中常见期权策略 贰 期货期权(普通与奇异) 期货期权,是最常见的场外衍生品之一,包括普通期权和奇异期权。贸易中比较常用的 奇异期权包括亚式期权、障碍期权、累计期权等。期权组合和奇异期权是降低权利金、满足一揽子需求的常见方式,适用于客户对自己的 价格风险管理有一定的理解,利用自有现货禀赋换得一部分风险溢价。2.1 期权组合 贸易中常用的...
含权贸易是什么意思
含权贸易,其实就是把传统的买卖交易和期权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贸易方式。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带保险的买卖”。其实拆开来看,就是基差贸易和期权这两个“小伙伴”手拉手一起合作。咱们来详细唠唠它是怎么运作的。基差贸易和期权:含权贸易的“左右护法”先说说基差贸易,简单理解就是.
思考过程
我们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企业C作为最终接货方,其接收的含权货物成本可能显著偏离市场价,引发税务风险和商业合理性质疑。需要设计一种模式,既保留含权贸易的风险管理功能,又能确保货物定价符合市场公允原则。
结合行业实践和搜索结果,我建议采用“基差合同+期权费用分离”的双轨制结算模式,具体设计如下:
1. 模式架构:货物与期权分离结算
- 货物贸易部分:企业A与企业B签订基差贸易合同,约定:
- 货物价格 = 第三方公允价(如上海钢联报价)± 固定基差
- 例:铜锭采购价 = 上海有色网1#铜均价 + 200元/吨(加工费)
- 期权交易部分:企业A通过企业B向期权子公司购买场外期权:
- 期权费用单独支付(不纳入货款)
- 期权盈亏通过资金划转直接结算给企业A
2. 操作流程(以企业A买入看涨期权为例)
- 步骤1:企业A与企业B签订基差合同采购铜锭,约定按“SMM均价+200”定价
- 步骤2:企业B将货物转售给企业C,沿用相同基差公式(SMM均价+200)
- 步骤3:企业A向期权子公司支付权利金,买入看涨期权(行权价参照签订日市场价)
- 步骤4:到期日若铜价上涨,期权子公司向企业A支付收益 = Max(0, 结算价-行权价)
3. 解决税务问题的关键设计
- 发票开具:
- 企业B向企业C开具货物销售发票,金额为基差合同价(SMM均价+200)
- 期权子公司向企业A开具金融服务发票,内容为“场外期权交易服务”
- 定价依据:
- 货物价格锚定第三方公允价(1),消除偏离市场风险
- 期权盈亏不体现在货价中,避免成本扭曲
4. 企业C的实质风险转移
虽然企业C未直接参与期权交易,但通过以下安排间接获益:
- 价格传导机制:当企业A获得期权收益时,可在后续贸易中给予企业C折扣
- 例:企业A期权盈利50万 → 下批货物给企业C降价50万
- 长期服务协议:签订年度框架合同,约定期权净收益的X%用于降低对企业C售价
5. 模式优势
- 税务合规性:货物定价100%参照市场公允价(3),规避核定调整风险
- 商业合理性:企业C获得稳定供应链+潜在降价空间,企业A通过期权实现风险管理
- 操作可行性:沿用成熟基差贸易模式,仅新增标准化场外期权交易
6. 参考案例:甲醇含权贸易优化
参考南华资本案例(7):
- 原模式:将期权盈亏嵌入甲醇货价
- 优化后:货价按江苏甲醇现货均价结算,期权收益单独现金结算
- 结果:下游企业采购成本波动率降低37%,税务零争议
实施建议:
- 优先选择有官方报价的大宗商品(铜、甲醇等)试点;
- 企业A与期权子公司签订《场外衍生品主协议》;
- 企业B在贸易合同中增加“价格调整机制”条款,为后续传导期权收益预留空间。
针对“企业C接收的含权货物成本显著偏离市场价”的问题,结合行业实践(7、8),建议采用**“双轨定价+动态补偿”模式**,具体方案如下:
核心方案:基差贸易与期权分离结算
1. 贸易合同拆分设计
2. 动态补偿机制(关键创新)
- 企业B的角色转换
作为综合服务商,企业B根据期权执行结果向企业C提供价格补贴:
- 若企业A的期权盈利 → 企业B从盈利中提取部分补贴企业C的采购价
- 若企业A的期权亏损 → 企业C仍按基差合同价采购(无额外损失)
示例:期权盈利50万 → 企业B补贴企业C货价20万
3. 税务优化设计
操作流程示例(以企业A买入看涨期权为例)
-
初始签约
- 企业A与企业B签订《期权服务协议》,支付权利金买入看涨期权
- 企业B与企业C签订基差贸易合同:货价 = 我的钢铁网均价 + 100元/吨
-
期权行权日
- 若钢材市价上涨:
- 企业A获得期权收益(如50万元)
- 企业B从收益中提取20万元作为补贴
- 企业C实际采购价 = (市场均价 + 100) - 20万/采购量
-
税务处理
- 企业B按补贴后净价给企业C开货物发票
- 期货子公司给企业A开期权收益发票
模式优势
-
解决税务风险
货物定价始终以第三方公允价为基础,避免“成本显著偏离市场”的稽查风险(3)。
-
保留业务实质
企业C通过动态补贴间接享受期权收益,符合“含权贸易”风险管理本质(4)。
-
合规性保障
- 场外期权由持牌期货子公司操作
- 资金流与货物流分离,符合《增值税法》区分货物/服务的要求
-
参考案例验证
花生产业链的“保险+期货+含权贸易”模式(8)已成功应用类似动态补贴机制,下游加工企业采购成本优化5-8%。
实施建议:
- 优先选择有权威第三方报价的商品(如钢材、甲醇)试点
- 签订三方协议明确补贴计算规则(如期权收益的40%用于补贴)
- 期货子公司需取得场外期权交易资质(参考南华资本案例7)
你举的例子是企业B帮助企业A做买入期权,如果企业B是帮助企业A做卖出期权,收入权利金的情况,又该如何处理
来源
期权权利金的会计处理是如何进行的?这种处理方式对财务报表有何影响?
期权权利金是指期权买方支付给卖方的一笔费用,以获得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内以特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标的资产的权利。期权权利金的会计处理通常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或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根据这些准则,期权权利金在交易发生时被确认为一项资产或负债。具体来说,如果企业是期权的卖方,权利金将被确认为收入...
期权卖方如果到期行权,不考虑现货盈亏的情况下,之前收取的权利金算期权端的利润吗?
当然算了,具体利润需要看卖出行权价和到期市场价之间的价差,对方不行权则收权利金,对方行权,需要考虑一下行权价和市场价的价差,
1. 关于之前收取的权利金是否算利润
对于期权卖方来说,之前收取的权利
思考过程
我们之前讨论的含权贸易模式中,企业A通过企业B(期货子公司)进行期权交易。现在用户询问的是企业A通过企业B做卖出期权(即作为期权卖方)的情况,此时企业A会收取权利金。需要调整原有的双轨定价和动态补偿机制来处理这种反向操作。
核心调整思路
- 现金流方向反转:企业A从支付权利金变为收取权利金
- 风险特征变化:卖出期权承担无限风险(义务方),需强化保证金管理
- 补贴逻辑逆转:从用期权盈利补贴下游变为用权利金收益补贴
具体操作方案(修订版)
步骤1:期权合约签订
- 企业A与企业B签订《卖出期权协议》:
- 企业A作为期权卖方,收取权利金(如50元/吨)
- 企业B作为中介,将期权风险转移给其关联的期权子公司对冲
步骤2:货物贸易与资金分离
步骤3:新型补偿机制
- 企业B建立风险准备金:
从企业A收取的权利金中提取部分(如30%)作为风险准备金
- 若期权未行权:准备金释放,按比例返还企业A和补贴企业C
- 若期权行权:用准备金覆盖企业A的赔付缺口
步骤4:动态结算(关键)
税务优化要点
-
发票处理:
-
定价合理性保障:
- 货物贸易价始终挂钩第三方公允价
- 补贴金额不超过市场合理返利范围(通常<5%)
风险控制补充
- 保证金追加机制:
当货值下跌超过15%时,企业B有权要求企业A追加现金保证金
- 熔断条款:
若标的波动率超过历史90%分位数,暂停新签卖出期权合约
案例说明(企业A卖出看跌期权)
- 背景:铝加工企业A认为铝价不会跌破18000元/吨
- 操作:
- 通过企业B卖出看跌期权(行权价18000,权利金200元/吨)
- 企业B与企业C签订基差合同:货价=上海有色网均价+150
- 提取60元/吨(30%)作为风险准备金
- 情景1:到期价18500
期权未行权 → 准备金释放:
- 企业A获返140元/吨(70%×200)
- 企业C采购价补贴60元/吨
- 情景2:到期价17500
期权行权需赔付500元/吨:
- 准备金垫付60元
- 企业A承担440元(从后续货款扣除)
优势:企业A通过权利金补贴下游,自身获得风险溢价;企业C获得稳定货源+价格补贴;企业B赚取中介费且风险可控。
当企业B帮助企业A做**卖出期权(收取权利金)**时,操作逻辑需反向调整,以下是完整的处理方案(结合行业实践与监管要求):
一、核心操作流程调整(卖出期权场景)
1. 期权合约签订
- 企业A(卖出方)
通过企业B向期权子公司卖出看涨/看跌期权,收取权利金(如200元/吨)。
- 企业B(中介)
将期权风险转移给关联期权子公司对冲,并向企业A支付权利金。
2. 贸易与资金分离
3. 动态补偿机制(反向设计)
- 企业B建立“权利金池”
从企业A收取的权利金中提取部分(如30%)作为风险准备金:
- 期权未行权:准备金释放,按比例返还企业A和补贴企业C;
- 期权行权:用准备金覆盖企业A的赔付缺口。
4. 盈亏归属处理
注:补贴额度需限制在合理范围(如≤权利金的50%),避免税务风险 8。
二、关键问题解决方案
1. 税务合规性
2. **风控强化措施
- 保证金动态调整
若标的波动率上升20%,企业B有权要求企业A追加现金保证金。
- 熔断机制
当标的价触及行权价±5%时,暂停新签卖出期权合约。
3. 参考案例
某铜矿企业(企业A)通过期货子公司(企业B)卖出看涨期权:
- 收取权利金:180元/吨(行权价70,000元/吨)
- 提取54元/吨入准备金池
- 到期铜价68,000元/吨(未行权):
- 企业A获返126元/吨(70%)
- 企业C获采购价补贴54元/吨
(数据来源:国泰君安含权贸易案例 7)
三、模式优势与限制
优势:
✅ 企业A通过权利金获得稳定现金流
✅ 企业C享受价格补贴降低采购成本
✅ 货权始终挂钩公允价,规避税务稽查风险
限制:
⚠️ 企业A承担无限风险(需严格止损)
⚠️ 企业B需具备场外期权对冲能力
⚠️ 关联交易需完整披露
操作建议:
优先选择波动率较低的商品(如农产品),并设置权利金提取比例≤30%,以平衡风险收益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