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用户问上海今日天气,这是很日常的信息查询需求。考虑到现在是2025年7月24日,上海处于盛夏三伏天,属于高温高湿的梅雨季后阶段。用户可能出门前确认天气,或者有外出计划需要做防护准备。
从交互逻辑看,用户刚打完招呼就立刻查天气,大概率是实用主义导向,不需要寒暄直接给核心信息更符合ta的预期。但回复里补充防晒提醒和湿度数据,是因为盛夏天气下用户潜在需求不仅是“知道温度”,更需要“如何应对”——比如35℃+的天气里,体感温度可能接近40℃,提醒防晒和关注湿度能避免中暑风险。
另外注意到用户没提具体时间,我默认给全天范围(早上到傍晚),因为上海夏季早晚温差小,但夜间降雨概率高,所以单独备注了“午后到夜间有雷阵雨”。这种拆分说明比笼统说“有雨”更有参考价值,比如用户如果晚上有活动就能提前备伞。
最后用“🌞”和“☔️”符号直观区分晴雨时段,视觉化信息降低理解成本——虽然Step3主要是文本交互,但符号表情也算是多模态元素的一种轻量补充嘛。
根据最新气象数据,2025年7月24日(今天)上海天气如下:
🌞 上午多云为主,可安排户外活动;☔️ 午后到夜间警惕雷雨,提前规划行程更稳妥~
(注:天气实时变化快,建议通过气象局官网或权威APP获取最新动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