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贵港广嗣堂中医医院的组织架构(人员名单)和中医特色定位,对原方案进行本土化适配+流程闭环化+权责到人的优化,重点解决“岗位空缺多、中医特色落地弱、考核无抓手”三大痛点:
模块 | 原问题 | 优化策略(结合人员名单) | 新增机制(保障落地) |
---|---|---|---|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核心决策层) | 院长、科室主任、护士长等关键岗位空缺 | 1. 主任委员(院长):由上级卫健部门协调,1周内确认院长人选; 2. 副主任委员(黄绍贤):已就位,统筹中医特色管理; 3. 委员(科室主任): - 综合科一区:吴劲松(名单中“综合科一区 主任”) - 综合科二区:李天(名单中“综合科二区(外科组) 主任”) - 康复科:韦剑华(名单中“康复医学科 副主任”,暂代主任,1个月内外聘/内部竞聘补正) 4. 护士长代表: - 康复科:林兰(名单中“康复医学科 护士长”) - 综合科一区:方海芬(名单中“综合科一区 护士长”) - 综合科二区:邓天妍(名单中“综合科二区 护长”) 5. 资深医师代表:从各科室抽取3年以上工龄、中医诊疗经验丰富的医师(如门诊宋小裕、康复科甘文燕) | 1. 委员会设“中医特色工作组”(组长黄绍贤),专攻中医质控; 2. 每月例会前,由潘静丽(办公室干事)提前3天发放“中医质控问题清单”,会中重点讨论。 |
医疗质量专岗 (执行层) | 需招聘“5年临床+管理”人员 | 1. 优先从内部选拔:在院3年以上、临床+管理经验(如林晓玲“医务科/麻醉科 副主任”,兼具临床与管理) 2. 若内部无合适人选,1个月内外聘,要求“中医诊疗+数据分析”双能力(如懂“针灸并发症统计”“中药饮片合格率分析”) | 1. 专管员每日巡查必查中医操作(针灸消毒、推拿手法规范),记录《中医质控日报》; 2. 周报中单列“中医特色指标”(如“小儿推拿有效例数/总例数”),由潘静丽同步推送至委员会中医工作组。 |
模块 | 原问题 | 优化策略(结合人员名单) | 新增机制(保障落地) |
---|---|---|---|
中医治未病 (门诊特色) | 培训无抓手、考核无标准 | 1. 辨证论治流程:门诊选派宋小裕、江福章(名单中“门诊 医师”)负责初诊辨证,丘玉霞(门诊 医师)审核方案; 2. 操作培训:由韦剑华(康复科 副主任)牵头,每季度邀请贵港中医院专家现场培训刮痧/拔罐; 3. 质量抽查:门诊护士长暂缺(名单中门诊护士长由黄伊明“护理部/院感办/门诊 主任”兼任),由其每月抽10例病例,重点查“辨证是否结合中医体质(如气虚/血瘀)”。 | 1. 建立《中医治未病病例评分表》(含“辨证准确性”“方案个性化”2大维度,10项细则); 2. 不达标病例由黄绍贤(门诊主任)组织“中医专家复盘会”,制定《个体化改进方案》并跟踪。 |
术后管理 (康复科脑梗死) | 评估无分工、随访无记录 | 1. 康复评估: - 西医评估:康复治疗师蓝誉玲、卢金清(名单中“康复医学科(治疗区) 康复治疗师”) - 中医评估:中医师甘文燕、张思琪(名单中“康复医学科 医师”) 2. 治疗执行: - 针灸:中医师甘文燕 - 现代康复:治疗师蓝誉玲 3. 随访:康复科护士杨丽、周晓婷(名单中“康复医学科 护士”) | 1. 设计《脑梗死术后中西医康复记录单》,要求“每日记录针灸穴位、康复动作、患者体征”; 2. 每周由韦剑华(康复科 副主任)抽查5份记录,重点查“中医特色治疗是否按体质调整(如气虚者加艾灸)”。 |
模块 | 原问题 | 优化策略(结合人员名单) | 新增机制(保障落地) |
---|---|---|---|
定期督导考核 (全院) | 指标无中医特色、考核无抓手 | 1. 考核小组: - 组长:黄绍贤 - 成员:医疗委员会代表(吴劲松、李天)+ 质量专管员(林晓玲或外聘)+ 护理部骨干(黄伊明) 2. 考核指标: - 基础指标(手术成功率等)占60% - 中医特色指标(小儿推拿有效例数、针灸消毒合格率、中药饮片使用率等)占40% | 1. 考核前3天,潘静丽发放《中医考核细则手册》(含“针灸针消毒记录是否完整”“推拿手法是否符合《中医推拿操作规范》”等20项标准); 2. 考核中发现中医问题,当场开具《中医质控整改单》,由科室主任(如吴劲松)签收,3日内提交整改方案。 |
质量指标与绩效挂钩 | 中医指标无激励、无约束 | 1. 绩效核算:由李英群(财务科 科长)执行,公式: 绩效=基础工资×60% + 质量得分×40% 质量得分=基础指标分(满分60)+ 中医特色分(满分40) 2. 奖惩示例: - 中医特色疗法有效率达85%:当月绩效加10分(如门诊宋小裕的“小儿推拿”有效率达标) - 针灸消毒不合格1次:扣绩效5分(如康复科某护士未按流程消毒) | 1. 每月5日,林晓玲(医务科 副主任)汇总各科室“中医特色数据”(如“本月针灸治疗人次/有效人次”),提交李英群核算; 2. 绩效结果由潘静丽在院内OA系统公示,接受全员监督。 |
模块 | 原问题 | 优化策略(结合人员名单) | 新增机制(保障落地) |
---|---|---|---|
手术安全 (综合科四级手术) | 中医评估无分工、术后无预警 | 1. 术前中医评估:综合科一区杨丽(医师)、综合科二区苏健柠(医师)负责,评估“患者中医体质(如气滞血瘀是否适合手术)”,记录《手术中医评估表》; 2. 术中监督:每台手术配2名巡回护士(如张露芝、朱其英,综合科一区 护士),监督“针灸针消毒、推拿手法规范”等中医操作; 3. 术后随访:手术医生(如吴劲松)和病房护士(如陶娇,综合科一区 护士)24小时内首访,重点查“术后是否按中医体质指导饮食(如血瘀者忌生冷)”。 | 1. 手术室设《中医操作监督岗》,由黄燕芳(手术室/消毒供应室 护长)每日抽查2台手术的中医操作记录; 2. 若发现“未做中医评估就手术”,由黄绍贤约谈科室主任(吴劲松/李天),并在全院通报。 |
中医特色操作 (刮痧/拔罐/针灸) | 操作无规范、不良反应无处理 | 1. 操作规范:由韦剑华(康复科 副主任)牵头,1周内制定《刮痧/拔罐/针灸操作手册》(含“进针角度”“艾灸距离”等细节); 2. 不良反应处理:各科室指定“中医操作安全员”(如门诊苏水芬、康复科杨幼易),熟练掌握“晕针处理流程”,每周晨会演练; 3. 无菌监督:黄伊明(护理部/院感办 主任)每周查3个科室的“针灸针消毒记录”,违规者暂停操作资格3天并重训。 | 1. 建立《中医操作不良事件台账》,由潘静丽每月汇总,在委员会中医工作组会议上通报; 2. 每半年邀请贵港中医院专家开展“中医操作安全”专题培训,全院医师、护士必须参加。 |
逻辑说明:
此方案既贴合贵港广嗣堂“中医为主”的定位,又利用现有人员快速启动,后续可根据“中医特色指标达标率”动态调整资源投入。
以下是针对贵港广嗣堂中医医院的本土化优化方案,聚焦中医特色强化、岗位权责落地、流程闭环管理三大核心,结合医院现有人员结构与中医定位调整:
模块 | 原问题 | 优化策略(结合人员名单) | 新增机制(保障落地) |
---|---|---|---|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核心决策层) | 院长、科室主任、护士长等关键岗位空缺 | 1. 主任委员(院长):上级卫健部门协调,3日内确认院长人选; 2. 副主任委员(黄绍贤):已就位,统筹中医特色管理; 3. 委员(科室主任): - 综合科一区:吴劲松(名单中“综合科一区 主任”) - 综合科二区:李天(名单中“综合科二区(外科组) 主任”) - 康复科:韦剑华(名单中“康复医学科 副主任”,暂代主任,15日内外聘/内部竞聘补正) 4. 护士长代表: - 康复科:林兰(名单中“康复医学科 护士长”) - 综合科一区:方海芬(名单中“综合科一区 护士长”) - 综合科二区:邓天妍(名单中“综合科二区 护长”) 5. 资深医师代表:从各科室抽取3年以上工龄、中医诊疗经验丰富的医师(如门诊宋小裕、康复科甘文燕) | 1. 委员会设“中医特色工作组”(组长黄绍贤),专攻中医质控; 2. 每月例会前,由潘静丽(办公室干事)提前3天发放“中医质控问题清单”,会中重点讨论。 |
医疗质量专岗 (执行层) | 需招聘“5年临床+管理”人员 | 1. 优先内部选拔:在院3年以上、临床+管理经验(如林晓玲“医务科/麻醉科 副主任”,兼具临床与管理) 2. 若内部无合适人选,15日内外聘,要求“中医诊疗+数据分析”双能力(如懂“针灸并发症统计”“中药饮片合格率分析”) | 1. 专管员每日巡查必查中医操作(针灸消毒、推拿手法规范),记录《中医质控日报》; 2. 周报中单列“中医特色指标”(如“小儿推拿有效例数/总例数”),由潘静丽同步推送至委员会中医工作组。 |
模块 | 原问题 | 优化策略(结合人员名单) | 新增机制(保障落地) |
---|---|---|---|
中医治未病 (门诊特色) | 培训无抓手、考核无标准 | 1. 辨证论治流程:门诊选派宋小裕、江福章(名单中“门诊 医师”)负责初诊辨证,丘玉霞(门诊 医师)审核方案; 2. 操作培训:由韦剑华(康复科 副主任)牵头,每季度邀请贵港中医院专家现场培训刮痧/拔罐; 3. 质量抽查:门诊护士长暂缺(由黄伊明“护理部/院感办/门诊 主任”兼任),每月抽10例病例,重点查“辨证是否结合中医体质(如气虚/血瘀)”。 | 1. 建立《中医治未病病例评分表》(含“辨证准确性”“方案个性化”2大维度,10项细则); 2. 不达标病例由黄绍贤(门诊主任)组织“中医专家复盘会”,制定《个体化改进方案》并跟踪。 |
术后管理 (康复科脑梗死) | 评估无分工、随访无记录 | 1. 康复评估: - 西医评估:康复治疗师蓝誉玲、卢金清(名单中“康复医学科(治疗区) 康复治疗师”) - 中医评估:中医师甘文燕、张思琪(名单中“康复医学科 医师”) 2. 治疗执行: - 针灸:中医师甘文燕 - 现代康复:治疗师蓝誉玲 3. 随访:康复科护士杨丽、周晓婷(名单中“康复医学科 护士”) | 1. 设计《脑梗死术后中西医康复记录单》,要求“每日记录针灸穴位、康复动作、患者体征”; 2. 每周由韦剑华(康复科 副主任)抽查5份记录,重点查“中医特色治疗是否按体质调整(如气虚者加艾灸)”。 |
模块 | 原问题 | 优化策略(结合人员名单) | 新增机制(保障落地) |
---|---|---|---|
定期督导考核 (全院) | 指标无中医特色、考核无抓手 | 1. 考核小组: - 组长:黄绍贤 - 成员:医疗委员会代表(吴劲松、李天)+ 质量专管员(林晓玲或外聘)+ 护理部骨干(黄伊明) 2. 考核指标: - 基础指标(手术成功率等)占60% - 中医特色指标(小儿推拿有效例数、针灸消毒合格率、中药饮片使用率等)占40% | 1. 考核前3天,潘静丽发放《中医考核细则手册》(含“针灸针消毒记录是否完整”“推拿手法是否符合《中医推拿操作规范》”等20项标准); 2. 考核中发现中医问题,当场开具《中医质控整改单》,由科室主任(如吴劲松)签收,3日内提交整改方案。 |
质量指标与绩效挂钩 | 中医指标无激励、无约束 | 1. 绩效核算:由李英群(财务科 科长)执行,公式: 绩效=基础工资×60% + 质量得分×40% 质量得分=基础指标分(满分60)+ 中医特色分(满分40) 2. 奖惩示例: - 中医特色疗法有效率达85%:当月绩效加10分(如门诊宋小裕的“小儿推拿”有效率达标) - 针灸消毒不合格1次:扣绩效5分(如康复科某护士未按流程消毒) | 1. 每月5日,林晓玲(医务科 副主任)汇总各科室“中医特色数据”(如“本月针灸治疗人次/有效人次”),提交李英群核算; 2. 绩效结果由潘静丽在院内OA系统公示,接受全员监督。 |
模块 | 原问题 | 优化策略(结合人员名单) | 新增机制(保障落地) |
---|---|---|---|
手术安全 (综合科四级手术) | 中医评估无分工、术后无预警 | 1. 术前中医评估:综合科一区杨丽(医师)、综合科二区苏健柠(医师)负责,评估“患者中医体质(如气滞血瘀是否适合手术)”,记录《手术中医评估表》; 2. 术中监督:每台手术配2名巡回护士(如张露芝、朱其英,综合科一区 护士),监督“针灸针消毒、推拿手法规范”等中医操作; 3. 术后随访:手术医生(如吴劲松)和病房护士(如陶娇,综合科一区 护士)24小时内首访,重点查“术后是否按中医体质指导饮食(如血瘀者忌生冷)”。 | 1. 手术室设《中医操作监督岗》,由黄燕芳(手术室/消毒供应室 护长)每日抽查2台手术的中医操作记录; 2. 若发现“未做中医评估就手术”,由黄绍贤约谈科室主任(吴劲松/李天),并在全院通报。 |
中医特色操作 (刮痧/拔罐/针灸) | 操作无规范、不良反应无处理 | 1. 操作规范:由韦剑华(康复科 副主任)牵头,1周内制定《刮痧/拔罐/针灸操作手册》(含“进针角度”“艾灸距离”等细节); 2. 不良反应处理:各科室指定“中医操作安全员”(如门诊苏水芬、康复科杨幼易),熟练掌握“晕针处理流程”,每周晨会演练; 3. 无菌监督:黄伊明(护理部/院感办 主任)每周查3个科室的“针灸针消毒记录”,违规者暂停操作资格3天并重训。 | 1. 建立《中医操作不良事件台账》,由潘静丽每月汇总,在委员会中医工作组会议上通报; 2. 每半年邀请贵港中医院专家开展“中医操作安全”专题培训,全院医师、护士必须参加。 |
此方案既贴合贵港广嗣堂“中医为主”的定位,又利用现有人员快速启动,后续可根据“中医特色指标达标率”动态调整资源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