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用户想让我通俗解释一篇关于MSTR(MicroStrategy)投资逻辑的文章,还要结合最近Jeff Walton和Saylor的访谈更新。首先我需要完全理解原文的核心内容。
原文主要讲了两大块内容:一是MSTR的估值逻辑从“比特币视角”转向“美元视角”的变化,二是MSTR的商业模式的护城河——通过发行各种金融产品来吸引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从而支撑其比特币持有策略。
关于估值逻辑,原文提到传统用mNAV(比特币净资产倍数)看MSTR会觉得溢价过高(1.8倍),但如果用美元视角就合理了。比如苹果的mNAV高达47倍,但苹果不会买比特币,而MSTR是真正在利用比特币增值。这里的关键是:机构无法直接买比特币,MSTR成了“合规通道”,所以愿意支付溢价。
关于护城河部分,MSTR设计了非常复杂的资本结构:可转债(套利空间)、优先股(固定收益)、ETF(杠杆工具)等。这些产品分别吸引对冲基金(套利)、养老金/银行(固定收益)、激进投资者(杠杆)等不同群体。本质是用金融工程把比特币波动性转化为各类资金能接受的风险等级,同时支撑公司持续增持比特币。
结合2024年后的新动态(用户提到2025年),需要补充几个关键点:1)比特币ETF获批后,传统机构直接配置比特币的渠道增加,但MSTR的“包装”价值依然存在——比如优先股产品(STRK等)提供8-10%的稳定收益,对低风险机构仍有吸引力;2)MSTR的杠杆策略更激进了,2024年发行了更多可转债和优先股,杠杆率从16.7%向30%目标推进;3)Saylor最新访谈强调“比特币是数字房地产”,MSTR相当于用房产做抵押发行金融产品,类比REITs模式。
需要特别注意通俗化:把mNAV比作“用比特币计价的身价”,把可转债套利解释为“机构稳赚无风险差价”,把优先股比作“给保守投资者发的比特币收益债券”。用户群体可能是想了解加密货币与传统金融交叉点的投资者,所以既要专业又要避免术语堆砌。
最后要提醒风险:虽然MSTR宣称能承受70%暴跌,但高杠杆+比特币波动性的组合依然危险。2025年比特币在6万-9万美元区间震荡,MSTR的股价波动率是比特币的3倍以上,这点需要隐含在解释中。
我来帮你把MSTR的投资逻辑用大白话拆解清楚,结合最新访谈信息,理解起来就像“用外卖盒装自家饭菜”一样简单:
以前大家看MSTR,总盯着“它持比特币的总价值,和公司市值差多少”(叫mNAV)。比如MSTR持币价值100,市值180,就喊“溢价80%太贵!”
但最近Jeff Walton和Saylor点破一个关键:传统大公司(比如苹果)的“溢价”更疯——苹果持现资产约6000亿,市值却飙到3万亿,mNAV高达47倍(相当于用47个比特币才能买下苹果全部资产)!但苹果董事会宁可回购自家股票、分红,也不敢买比特币(怕被股东骂“瞎搞”)。
反观MSTR:
MSTR的核心本事,是把“高风险比特币”包装成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像“奶茶店出全糖、三分糖、无糖款”,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相当于“借条+转股权”——你借钱给MSTR,到期还本+给利息,还能用约定价把借条转成股票。
为啥机构抢?因为能套利:比如买MSTR可转债的同时,买点它的看跌期权(对冲风险),6-12个月就能锁定“无风险收益”(类似“稳赚差价”)。MSTR股票流动性好,机构对冲起来方便,相当于“躺着赚手续费”。
优先股像“高级债券”——固定分红(比如STRK分8%、STRF分10%),但没有到期日(永续)。
这类产品专门吸引养老金、银行、保险公司:它们要的是“稳稳现金流”(比如养老金每月要发钱,银行要付存款利息),不想碰比特币的高波动。MSTR用比特币当“抵押物”,给这些机构发“比特币收益的债券”,机构拿固定分红,MSTR拿到钱继续买币,双赢。
这些ETF是带杠杆的(比如2倍、3倍),专门吸引想“放大收益”的投资者。比特币涨1%,这些ETF可能涨2%-3%,但跌起来也狠。
好处是期权市场活跃(赌涨跌的衍生品多)——MSTR股价波动大,期权交易量暴增,机构能“赌大小”赚手续费,MSTR也因流动性好更受追捧。
Saylor在最新访谈里强调:MSTR现在是**“比特币资本化”的闭环**——
关键是杠杆率安全:现在债务占资产16.7%,远低于房地产贷款(通常50%)。就算比特币暴跌70%(到3.6万/枚),资产还剩216亿,还是比120亿债务多,不会爆仓。而且MSTR计划把杠杆拉到20%-30%,觉得“空间还很大”。
简单说,MSTR干的是两件事:
只要比特币长期看涨,MSTR就能靠“收通道费(溢价)+金融工具手续费”赚钱;就算比特币短期波动,它的产品设计和杠杆安全垫,也能稳住基本盘。这就是2025年后的核心投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