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设施农业升级改造政策解读
2025/08/06·StepFun can make mistakes, check important info.
国家“放大招”,设施农业升级改造正当时! 01 政策支持 2025年6月24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在浙江省嵊州市召开全国设施园艺提档升级推进会,总结“十四五”园艺产业发展成效,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部署设施园艺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措施,安排设施农业更新改造政策落实有关工作。2025年7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文件提到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的资金规模增加至2000亿元,支持范围扩大至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设备更新和工业软件升级。据了解,更新改造将率先从设施种植业开始,主要聚焦国内各大设施蔬菜优势产区,推进老旧棚体结构改造和基础生产设备更新。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扩大“两新”政策支持设施农业的范围,适时启动设施畜牧业、设施渔业等领域的更新改造。02 为什么对设施农业升级改造更新? 设施农业在我国各地有诸多成功实践,不过从整体来看,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还有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其中一部分是生产技术、生产设备更新换代滞后造成的。现在很多温室设施是多年前建设的,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骨架和结构都受到了腐蚀,棚内设备也存在老旧、功能不足的情况,此外还有技术层面的原因,比如应用数字化环境控制设备的大棚数量还比较少,有些大棚基地没有加装棚内物流运输等新型设备。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可能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在冬天还会造成能源过度消耗。而国家率先从设施种植业开始实施“两新”,恰好为有意愿更新设备设施的经营者带来实惠,能够提高更多经营者参与换新的积极性,也为设施农业提质升级提供了政策机遇。03 设施农业改造升级案例分享 01  山东:整县推进老旧低效设施改造  山东是设施农业大省。这段时间,潍坊市昌乐县正在对186个蔬菜大棚进行更新改造,其中,最先完工的7个大棚已经开始投入使用,棚里种植的西瓜还有十几天就可以采摘上市了。种植户 赵忠修:4月初成熟时候正好是市场最缺的时候,一斤西瓜多卖四五块钱。赵忠修告诉记者,以往每年仅能种植两茬西瓜,如今却能种三茬。之所以能多产出这一茬西瓜,得益于将过去保温效果欠佳的低矮塑料膜小棚,替换成了这种高达七八米的土墙式日光温室大棚。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棚能不能保暖,棚膜是关键。这家棚膜厂的销售员告诉记者,现在本应是他们的销售淡季,但由于瓜棚改造工程对棚膜的需求量极大,这使得他们收获了不少订单 。昌乐天合塑业销售部 员工 肖立娟:很多农户看到他们基地上用大棚膜之后,从外地来的订单也多了,给我们签合同的也越来越多了。据了解,一个大棚的改造,除了棚膜,钢材、棉被等施工材料都需要换新升级。目前,山东正在整县推进老旧低效设施改造,推广高效宜机棚型,建设大跨度钢构大棚、大型连栋温室等高端设施,计划完成30个县(市、区)老旧设施改造提升。“专家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设施植物环境工程团队首席专家 程瑞锋:全国设施农业的总面积4200多万亩,里边有接近两千万亩都需要升级改造。改造涉及到各种建筑资产投资,带动水泥、钢筋,墙体加薄膜和保温被以及温室内部的水肥机,总体体量应该在8000亿元以上。 02  河北:智能设备为设施农业现代化、高效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各地设施农业的升级改造,不仅带动了钢筋水泥、薄膜棉被等原材料的市场,更提升了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在位于河北衡水的这个智能番茄大棚里,土壤传感器一刻不停歇收集着土壤和栽培基质的温湿度、酸碱度、养分数据。平台的AI“大脑”可以根据这些数据,精准计算出当前番茄生长最适宜的水肥配比和灌溉时间,随后滴灌带就将水肥输送到每一株番茄苗。精确到小数点的施肥浇水,不仅能把番茄的糖度提高10%至20%,产量提升20%,还能节约一半的水,减少40%的施肥量。“专家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研究员 杨其长:在农业领域里面,设施农业跟现代科技结合非常紧密,同时设施农业的需求也推动了现代科技发展。这种升级改造,从提高生产效率,到劳动效率、机械化率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03  四川:垂直植物工厂让蔬菜住进“大楼”  记者来到四川天府新区,一座20层的垂直植物工厂矗立眼前。踏入这座无人化工厂,记者看到在立体栽培区中,精度达0.01毫米的伺服电机机械手正在有序种植新一茬的叶菜。在人工光育苗室里,LED光源通过动态光谱调节模拟日出日落,构建出比自然环境更适宜作物生长的“人造生态”。高效、高产背后的秘密在于,200平方米的植物工厂内布置了200多台(套)的传感器,实时监测空气、温度、湿度、营养液浓度、光照强度等14项参数。而对于20层高8.8米垂直植物工厂来说,上下环境的均匀性需求十分突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蔬菜不仅能“住进”大楼,还能住进集装箱里。“专家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研究员 王森:植物工厂占地面积是200平方米,栽培架栽培面积只有100平方米,但实际上我们每年可以生产15茬叶菜,每年产量是50吨,生产效率跟同面积大田相比提高100倍以上。 04 陕西:"四改一提"技术让大棚变身"智慧工厂" 陕西作为全国设施农业优势区,正以"四改一提"技术为核心,推动老旧大棚向"智能工厂"升级,助您搭上现代农业快车!四改焕新颜1.改棚体结构• 跨度升级:单栋大棚跨度扩至8-24米,全钢骨架+长效防雾棚膜,抗风抗雪更耐用• 农机通道:新增2米宽农机出入口,轨道运输车直接开进大棚,省力50%!2.改土壤生态• 秸秆还田:每亩增施5吨有机肥,配合高温闷棚+微生物菌剂,板结地秒变"海绵田"• 土壤修复:深松40cm+轮作制度,连作障碍降低70%3.改灌溉方式• 膜下滴灌:节水40%,手机远程控制水肥一体化,澄城产业园已全面普及• 防盐渍化:精准灌溉系统自动监测EC值,杜绝"烧根"现象4.改种植模式• 密植革命:樱桃大棚采用小株密植,亩产提升2倍• 行向调整:种植方向与棚体平行,农机作业效率翻番一提创未来:智能化升级• 环境智控:自动卷帘机+补光灯+智能温控,22℃恒温保障• 数据种田:物联网实时监测温/光/湿/气,病害预警准确率超90%。 深度解读核心内容及重要启示。
Reason
思考过程

Hmm, the user has shared a detailed article about China's facility agriculture upgrades and wants a deep interpretation with key insights. This seems like a professional or policy-focused request - maybe they're in agriculture, rural development, or policy research.
First, let's unpack what the article actually covers. It's structured in four clear parts: policy drivers, necessity for upgrades, regional case studies,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s. The policy section is particularly meaty - mentioning the 200 billion yuan special treasury bond allocation and the "new replacing old" (两新) initiative. That's a massive state-level investment signal.

The regional cases are revealing. Shandong's focus on structural upgrades (那些土墙温室!), Hebei's AI-driven precision farming, Sichuan's vertical farming revolution, and Shaanxi's "four modifications one upgrade" model - each represents a different development pathway. The expert quotes add academic weight, especially the 80 billion market size estimate.
What's not said but implied? This isn't just about productivity. With climate change accelerating, these climate-controlled farms are becoming national security assets. The energy efficiency angle (mentioned in Shaanxi's section) also hints at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For the user's "deep interpretation" request, I should highlight three layers:

  1. The policy-industrial nexus (how 200 billion catalyzes entire supply chains)
  2. The hidden national strategy dimensions (food security, climate resilience)
  3.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lessons from the case studies (like how Shandong's膜厂意外获益 shows secondary market opportunities)

The user seems analytical - they didn't just ask for a summary but "core content and important implications." Better emphasize the systemic impacts: how this upgrades rural employment structures, creates green jobs, and potentially reduces urban-rural inequality through high-tech farming. Should also flag the implementation challenges hinted at - like the expert mentioning "two million mu needing upgrades" suggests massive coordination problems.

Oh! And must connect this to the "dual circulation" strategy - these upgraded facilities enable both better domestic supply (内循环) and high-value agricultural exports (外循环). That's the kind of macro insight a policy-minded user would appreciate.

以下是对设施农业政策及案例的深度解读与核心启示,从政策逻辑、产业变革、战略价值三个维度拆解分析:

一、政策逻辑:国家为何“重仓”设施农业升级?

1. 顶层设计的“双重目标”

  • 产业维度:设施农业是农业“工业化”的核心载体,升级改造直接瞄准**“数量补短板+质量提档级”**。目前我国设施农业总面积超4200万亩,但约2000万亩需改造(占比近50%),“老旧棚体腐蚀、数字化设备覆盖率低”等问题导致产量品质双降。
  • 经济维度:以“超长期特别国债2000亿”为杠杆,撬动全产业链投资(水泥、钢材、棚膜、智能设备等),形成“政策输血+市场造血”的循环。如山东昌乐大棚改造带动棚膜厂淡季订单暴增,印证“基建式改造”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效应。

二、产业变革:从“传统大棚”到“智慧工厂”的三大突破

案例中山东、河北、四川、陕西的实践,本质是设施农业向**“高效化、智能化、工业化”**跃迁,核心突破体现在三方面:

1. 硬件革命:棚体“从低矮到高大”,破解生产瓶颈

  • 山东昌乐:低矮塑料膜小棚→土墙式日光温室(高7 - 8米),实现“一年三茬种植”(传统仅两茬),且反季节西瓜溢价显著(一斤多卖4 - 5元)。
  • 陕西“四改一提”:单栋大棚跨度扩至8 - 24米,全钢骨架+防雾棚膜,抗风雪寿命延长;新增农机通道,轨道运输车进棚,人力成本降50%。
    逻辑本质:通过“空间扩容+结构强化”,突破传统设施“低效、抗灾弱、机械化难”的桎梏。

2. 技术嵌入:数字与智能“全链条渗透”,重塑生产逻辑

  • 河北衡水:土壤传感器+AI算法+精准滴灌,实现“小数点级水肥调控”,番茄糖度提10% - 20%、产量增20%,节水50%、化肥减40%。
  • 四川垂直植物工厂:200㎡空间内200+传感器,实时监测14项环境参数,伺服电机机械手+动态光谱LED,让叶菜年产量达50吨(同面积大田效率提升100倍+)。
    逻辑本质:用“数据驱动+智能装备”替代“经验种植”,实现“精准控环境、高效提产能、绿色降成本”。

3. 模式创新:“垂直化+工业化”重构农业空间与生产关系

  • 四川“20层植物工厂”:突破“平面种植”限制,把蔬菜“种进大楼”,200㎡栽培架年产能等同20000㎡大田,且全程无人化(从育苗到采收)。
  • 陕西“四改一提”中的“密植革命”:樱桃大棚小株密植,亩产翻2倍;种植方向与棚体平行,农机作业效率翻番。
    逻辑本质:从“靠天吃饭的分散种植”转向“工厂化的集约生产”,农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升级。

三、战略价值:设施农业升级的“三层深意”

1. 粮食安全“压舱石”

设施农业通过**“反季节种植+高产能技术”**,填补农产品市场缺口(如山东反季西瓜)、提升单位面积产出(四川垂直工厂效率百倍于大田),从“总量”和“结构”双维度强化农产品供给韧性。

2. 农业强国“突破口”

设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试验田”:它融合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倒逼“种业创新(如番茄品种适配精准水肥)、农机升级(如轨道运输车)、数字农业(如环境智控系统)”等上游产业突破,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抓手。

3. 乡村振兴“新引擎”

  • 就业升级:智能大棚运维、垂直工厂技术员等新岗位,吸引年轻人返乡(如四川植物工厂的机械手操作员)。
  • 收入倍增:山东种植户借改造实现“一茬变三茬+溢价销售”,河北农场靠精准种植降本增效,本质是“科技赋能农民增收”。

四、对从业者的关键启示

1. 政策红利“窗口期”已至

国家“两新”政策(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向设施农业倾斜,老旧大棚改造补贴、智能设备购置优惠是短期红利。建议农户/企业:

  • 优先改造“抗灾弱、产能低”的老旧棚体(如山东昌乐模式);
  • 对接地方“整县推进”政策,争取规模化改造补贴。

2. 技术迭代“必选项”

未来设施农业竞争是**“智能度+绿色度”**的竞争:

  • 中小农户:可先从“手机控温、膜下滴灌”等低成本智能化入手(如河北模式);
  • 规模化主体:布局“垂直工厂、植物工厂”等高技术赛道(如四川模式),抢占高端市场。

3. 产业协同“新机遇”

设施农业升级带动**建材(钢材、棚膜)、装备(传感器、农机)、服务(运维、数据)**等产业爆发。企业可关注:

  • 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如山东昌乐的棚膜厂,借改造潮实现订单增长;
  • 跨界融合:科技企业(AI、物联网)与农业主体共建“智慧农场”,分享技术红利。

总结

设施农业升级是**国家战略(粮食安全+农业强国)、产业升级(工业化+数字化)、民生改善(农民增收+就业提质)**的三重叠加。对个体而言,这是“借政策东风、用科技杠杆、抢产业先机”的关键窗口;对行业而言,这是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里程碑式跨越。

(若需聚焦某类主体——如农户、企业、政府——的实操策略,可进一步细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