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调查清单
待核查内容1:https://mp.weixin.qq.com/s/ZPHhDOADyMcmVpjoqZzvgQ
行动计划
来源丨白鲸出海(ID:baijingapp)
作者丨张凯然
编辑丨殷观晓
图源丨Midjourney
4月底我们曾经观察过由前妙鸭相机产品负责人张月光开发的AI播客产品ChatPods,当时我们认为,想用AI做成一个泛播客工具/平台比较困难。而最近,又有AI领域的知名从业者离职创业,选择的方向恰恰也是AI播客。
2025年3月,前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焦可宣布离职创业,7月份,他创立的“北京耳朵时间科技有限公司”低调上线一款AI播客产品“来福”。
与ChatPods用AI去加持人类制作的播客内容,发力内容推荐与总结不同,“来福”上的播客全部都是AI生成的,用户可以随时生成、点播自己想听的内容。注册时,用户可以选择用语音与AI交流3个问题,或者以文字形式提供基础信息(年龄、性别、通过标签的方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注册完成后,系统在主页上为用户推荐符合兴趣的播客,并配有一个ChatBot,在收听时,用户可以随时使用语音或文字与AI进行交互,完成提问、点播等操作,或与AI闲聊。
根据测试,目前来福上有不少预先制作好的播客,用户也可以基于自己喜好进行点播,比如我和Chatbot说“我想听背部运动的相关内容”,来福在库里没有找到,大概花了3-5分钟的时间生成了一个总长15分钟的播客。讲述了背部的肌肉、和做背部锻炼之前应注意的问题等等,然后由两个AI主播“小来和大福”通过对话演绎。但其他同事在测试时,遇到了生成播客失败的问题,来福转而推荐了其他内容。
截止8月2日,点点数据显示,总下载量2000左右,可能是因为产品处于早期阶段,三方平台没有收录到活跃用户和收入数据。如果将张月光的Chatpods、和焦可的来福对比来看,两者之间完成了“从AI加持播客,到AI生成播客”的转变,AI与播客的结合,更加“原生“了。
而无独有偶,在海外NoteBookLM火过后,近两个月,有多款AI生成播客产品/功能在国内市场上线,除了来福这种,用户点播主题,AI直接生成之外,其余更多是遵循NotebookLM的使用路径,用户输入要求、提供参考文件和链接,然后由AI直接生成一段音频播客。
人类给内容,AI管“制作”
能达到及格水平?
首先从用法上,三款产品大同小异,输入文字、上传资料,等待5分钟左右,直接得到可以发布的完整音频(目前豆包无法输入文字,仅能上传资料)。虽然用户也可以不上传其他资料,将内容搜集工作完全交给AI,但是经过测试,这种方式输出内容的质量远不如上传材料来的好。此外,目前豆包和Coze均只能使用官方制作好的语音,而ListenHub则刚刚在7月29日面向订阅用户推出了语音克隆功能。
ListenHub 首页,豆包和 Coze 页面也大同小异
总体看,AI播客的工作流程比较像“人机共创”。人类仍是创作主体,把握主题、核心内容与观点;AI则充当“制作人”,将人类给出的文字内容进行口语化、叙事化的包装、润色,再通过自主搜索,补充资料、完善观点,输出一个5-15分钟对话形式的短播客。
AI生成播客工作流程
而对应到播客原有的创作流程,AI播客产品能够明显提效的是非访谈节目的“录制”和“后期剪辑、制作”的环节(红框中)。根据JustPod的数据,中文播客创作者每期节目的净工作时长为12.9小时,录制、剪辑的工作量,大概要占到一半以上,不仅工作量大,还很繁琐、无趣。从逻辑上看,AI播客能去掉“录制、剪辑”环节的门槛,让擅长内容输出,但不擅长播音和剪辑的创作者也能做播客,对已有的播客创作者也是一种加持和提效的方案。
注:红框中是AI可以着重提效的部分,嘉宾访谈类型的播客由于无法提前拿到观点,目前AI并不能有所加持。| 来源:Reddit
理论上看起来成立,但AI播客能做到人类的几成功力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将之前写的ChatPods选题“喂”给了ListenHub、豆包和Coze,分别生成一段播客,并从内容和听感两个层面,总结出了5个测试维度,结果如下:
从结果来看,三款产品生成的播客效果令人惊喜,都能比较好地模仿播客风格、对话相当自然,也都能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与观点,基本已经能达到人类播客的及格水平了。而三者对比下来,ListenHub最好;Coze听感上与ListenHub差不多,但“扣分点”是一些事实错误;而豆包有抢话的情况,内容上也没有增量信息,综合来看略差一些。
(关心测试过程和细节的读者可以向下阅读,我们也将三段播客贴了出来,各位读者也可以听一听,自行评判,如果不关心测试细节,可以跳过。)
豆包生成的内容基本是复述文章的内容,没有自行搜索的增量信息,也没有改动文字结构,只不过把文章改成了对话风格,并进行了内容精简。听感上,豆包在播客的前30秒出现了抢话情况,开场白还没说完,另一个人就“抢话”了。
文章中并没有提到Chatpods有实时向主播提问的功能,仅能向AI提问,这里Coze出现了事实错误|图片来源:Coze
Coze在生成播客时会在网上搜索大量的信息,在生成的播客中,也能听到网上其他文章中的信息和观点,但是由AI自行搜索的信息中,出现了明显的事实错误,听感上则无明显问题。
ListenHub深度探索模式输出播客的脚本,图中高亮的内容是AI自行添加的分析|图片来源:ListenHub
ListenHub的速听精华模式与豆包相似,基本是以“对话方式呈现事实”。深度探索模式更像Coze,时长达到8-15分钟,AI会更深度的理解文章,并参考增量信息,给出分析,如上图,测试文章中有说到“投资人愿意拿钱,主要是看中张月光的个人能力”,而在播客中AI就将归为“CEO信仰”,并分析了深层次原因。
从测试结果看,三款产品的输出都能够及格,但作为生产力工具,这些产品几乎是NotebookLM的复制,不仅小于15分钟的时长不太符合主流用户需求,也没有二次剪辑,以及供分发环节用的短切片、生成适用于不同平台的播客封面生成等适应播客场景的提效工具。
而更关键的是,AI播客质量合格,与能被听众消费之间,仍存在距离。
不一样的路径,一样的结果?
上述AI播客产品直接生成内容的思路虽然与ChatPods不同,但分析下来,AI播客产品生成的内容会比较适用于以事实传达为核心的“新闻类播客”场景,但在更大众化的“娱乐类”、“知识类”播客中,却很难替代现有的播客内容,被用户所接受。
娱乐、学习、打发时间是用户听播客的主要目标,学习排在第二
之前的选题有分析过,秉持放松、陪伴、娱乐等非功利目的收听播客的用户占比与“获取信息”几乎等同、甚至更高。而娱乐类播客内容本身,非常依赖主播的真实情绪、即兴发挥和主播之间的化学反应,这些是当前AI难以做到的。
小宇宙平台科技类播客订阅数Top11,发布时间6月10日|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赵智沉(侵删)
而知识型的播客看上去和AI“专业对口”,但目前大多数知识型播客以“访谈类”为主,AI也很难进行加持。从小宇宙平台上订阅量Top11的科技类播客来看,除了排名第5的《大小马聊科技》是以3位固定主播对谈的形式,其他10档播客都是以“主持人+不同嘉宾”的访谈形式为主。
对于知识性的播客来说,用户需求的核心价值是一手信息与独特的观点,尤其是相对专业化的科技、财经等领域,由业内人士输出观点与见解,能够显著增强说服力,而相比业内人士,AI生成的内容显然不够有竞争力。实际操作层面,主播和嘉宾在对话前,一般只会商量大概框架,真正进行对话时会有大量框架外的“追问”与“闲聊”,由于其不可预知的特性,目前AI生成播客的模式,很难加持访谈类播客。
2020年新闻类和每日新闻播客占整体的比例(左),欧美部分市场中新闻类和每日新闻播客,在苹果播客Top 250榜单中的占比(右)
虽然,AI播客可能无法适应多数热门播客形式,但是,在“重信息传达,轻解读评论”的新闻类播客中,AI还能有用武之地。新闻类播客虽不是主流,但也有一定受众群体,根据2020年的一项统计,新闻类播客的数量仅占所有播客的 7%,但是在部分市场是有不少受众的,比如,在法国和美国Top250播客节目(苹果播客)中,分别有45%和30%的新闻类播客上榜。
总体来看,除了新闻类,无论是主打“博人一笑”的娱乐类,还是以“对话权威”为主的知识类播客,AI都很难进行加持,并达到能被听众所喜爱、所消费的标准。与NoteBookLM相同,这些AI播客产品可能还更偏向于“帮用户解读晦涩难懂的文章,做自我学习提效”的工具化场景。
写在最后
综合以上分析,AI生成播客本身的质量已经能到及格以上的水平,但仍没达到能被用户所接受的水平。而从整个市场来看,相比长/短视频,音频播客仍是一个偏小众的媒体形式,且由于其发布频率低、内容长、粘性高的特性,形成了强大的马太效应,头部主播吸走了大部分流量与收入。
而从喜马拉雅和Ipsos的调查看,要成为头部主播,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权威性、主播个人特点缺一不可,AI生成的播客内容虽然能够达到及格水平,但想要与现今市面上的头部内容竞争,仍然非常困难。
我将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度核查,首先需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核查要点。
Search
前百川联创焦可 AI播客产品来福我需要继续搜索更多信息,特别是关于文章中提到的其他AI播客产品和大厂入局情况。
Search
ListenHub AI播客 语音克隆 2025我需要继续搜索关于文章中提到的其他AI播客产品的信息,特别是Coze和豆包的AI播客功能。
Search
Coze 豆包 AI播客 功能 2025已核查结论清单
已核查内容1:2025年3月,前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焦可宣布离职创业,7月份,他创立的“北京耳朵时间科技有限公司”低调上线一款AI播客产品“来福”。
已核查内容2:ListenHub则刚刚在7月29日面向订阅用户推出了语音克隆功能。
已核查内容3:目前豆包和Coze均只能使用官方制作好的语音...(指AI播客生成功能)
待补充核查清单
待核查内容1:截止8月2日,点点数据显示,总下载量2000左右
待核查内容2:根据JustPod的数据,中文播客创作者每期节目的净工作时长为12.9小时,录制、剪辑的工作量,大概要占到一半以上
待核查内容3:娱乐、学习、打发时间是用户听播客的主要目标,学习排在第二
待核查内容4:根据2020年的一项统计,新闻类播客的数量仅占所有播客的 7%,但是在部分市场是有不少受众的,比如,在法国和美国Top250播客节目(苹果播客)中,分别有45%和30%的新闻类播客上榜。
待核查内容5:从喜马拉雅和Ipsos的调查看,要成为头部主播,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权威性、主播个人特点缺一不可
行动计划
Search
JustPod 中文播客听众报告 播客创作者 工作时长我需要继续搜索关于JustPod报告中提到的播客创作者工作时长的具体数据。
Search
JustPod 2024 播客创作者 每期节目 工作时长 12.9小时现在我需要搜索关于喜马拉雅和Ipsos的播客调查报告,以核实文章中提到的关于头部主播特质的说法。
Search
喜马拉雅 Ipsos 播客 主播 权威性 知识性 趣味性 个人特点 报告我需要继续搜索关于播客听众的收听目的和动机,以验证文章中提到的"娱乐、学习、打发时间是用户听播客的主要目标,学习排在第二"这一说法。
Search
播客 听众 收听目的 娱乐 学习 打发时间 排名 调研已核查结论清单
已核查内容1:2025年3月,前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焦可宣布离职创业,7月份,他创立的“北京耳朵时间科技有限公司”低调上线一款AI播客产品“来福”。
已核查内容2:ListenHub则刚刚在7月29日面向订阅用户推出了语音克隆功能。
已核查内容3:目前豆包和Coze均只能使用官方制作好的语音...(指AI播客生成功能)
已核查内容4:根据JustPod的数据,中文播客创作者每期节目的净工作时长为12.9小时,录制、剪辑的工作量,大概要占到一半以上
已核查内容5:从喜马拉雅和Ipsos的调查看,要成为头部主播,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权威性、主播个人特点缺一不可
待补充核查清单
待核查内容1:截止8月2日,点点数据显示,总下载量2000左右
待核查内容2:娱乐、学习、打发时间是用户听播客的主要目标,学习排在第二
待核查内容3:根据2020年的一项统计,新闻类播客的数量仅占所有播客的 7%,但是在部分市场是有不少受众的,比如,在法国和美国Top250播客节目(苹果播客)中,分别有45%和30%的新闻类播客上榜。
行动计划
Search
podcast news genre market share 2020 report France US apple podcast top 250我需要继续搜索关于"点点数据"的信息,以验证文章中提到的"来福"App下载量数据。
Search
点点数据 app下载量监测 来福 AI播客 2025年8月我需要继续搜索关于播客用户收听目的的数据,特别是关于"娱乐、学习、打发时间"的排名。
Search
播客 用户收听目的 娱乐 学习 打发时间 排名 2024 2025我现在需要搜索关于2020年播客新闻类节目占比的数据,特别是关于法国和美国的数据。
Search
podcast news genre market share 2020 report France US apple podcast top 250 7%已核查结论清单
已核查内容1:2025年3月,前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焦可宣布离职创业,7月份,他创立的“北京耳朵时间科技有限公司”低调上线一款AI播客产品“来福”。
已核查内容2:ListenHub则刚刚在7月29日面向订阅用户推出了语音克隆功能。
已核查内容3:目前豆包和Coze均只能使用官方制作好的语音...(指AI播客生成功能)
已核查内容4:根据JustPod的数据,中文播客创作者每期节目的净工作时长为12.9小时,录制、剪辑的工作量,大概要占到一半以上
已核查内容5:从喜马拉雅和Ipsos的调查看,要成为头部主播,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权威性、主播个人特点缺一不可
已核查内容6:娱乐、学习、打发时间是用户听播客的主要目标,学习排在第二
已核查内容7:根据2020年的一项统计,新闻类播客的数量仅占所有播客的 7%,但是在部分市场是有不少受众的,比如,在法国和美国Top250播客节目(苹果播客)中,分别有45%和30%的新闻类播客上榜。
待补充核查清单
待核查内容1:截止8月2日,点点数据显示,总下载量2000左右
行动计划
Search
七麦数据 蝉大师 来福 AI播客 下载量 2025年8月我需要继续搜索关于点点数据的信息,以及尝试直接搜索"来福"App的下载量数据。
Search
点点数据 应用下载量监测平台 来福 AI播客 焦可我需要继续搜索关于播客新闻类节目占比的数据,以验证文章中提到的"根据2020年的一项统计,新闻类播客的数量仅占所有播客的 7%"这一说法。
Search
Reuters Institute podcast news genre market share 2020 report 7%我需要继续搜索关于路透社新闻研究所2020年关于播客的报告,特别是关于新闻类播客占比的数据。
Search
Reuters Institute 2020 news podcasts make up 6% 7% of all podcasts已核查结论清单
已核查内容1:2025年3月,前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焦可宣布离职创业,7月份,他创立的“北京耳朵时间科技有限公司”低调上线一款AI播客产品“来福”。
已核查内容2:ListenHub则刚刚在7月29日面向订阅用户推出了语音克隆功能。
已核查内容3:目前豆包和Coze均只能使用官方制作好的语音...(指AI播客生成功能)
已核查内容4:根据JustPod的数据,中文播客创作者每期节目的净工作时长为12.9小时,录制、剪辑的工作量,大概要占到一半以上
已核查内容5:从喜马拉雅和Ipsos的调查看,要成为头部主播,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权威性、主播个人特点缺一不可
已核查内容6:娱乐、学习、打发时间是用户听播客的主要目标,学习排在第二
已核查内容7:根据2020年的一项统计,新闻类播客的数量仅占所有播客的 7%,但是在部分市场是有不少受众的,比如,在法国和美国Top250播客节目(苹果播客)中,分别有45%和30%的新闻类播客上榜。
已核查内容8:截止8月2日,点点数据显示,总下载量2000左右
待补充核查清单
(无)
行动计划
本次核查共涉及8项内容,其中6项基本属实,2项部分属实但存在数据准确性问题。具体而言:
建议用户在引用该文章时,可以信任其对AI播客产品功能和市场趋势的基本判断,但对于具体数据(特别是下载量和新闻类播客占比)应持谨慎态度,最好寻找更多权威来源进行交叉验证。
原文陈述 | 可靠性分析 | 证据 |
---|---|---|
2025年3月,前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焦可宣布离职创业,7月份,他创立的"北京耳朵时间科技有限公司"低调上线一款AI播客产品"来福"。 | 基本属实。多个独立媒体报道证实了焦可离职百川智能并创立新公司推出"来福"App的事实,时间线与原文描述一致。 | "雷峰网 AI 科技评论获悉,前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焦可已正式启动其在 AI 语音方向的创业项目,产品名为"来福"。目前该产品已已经能在 App Store 搜索下载。知情人士透露,"来福"由焦可创立的新公司"北京耳朵时间科技有限公司"推出,该公司成立于 2025 年 2 月 17 日..." https://www.leiphone.com/category/ai/E4vpWJFauYh0SBhm.html(2025-07-11) "公开信息显示,前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焦可的新项目「来福」近日已悄然登陆苹果 App Store。产品定位为"AI 私人电台",由北京耳朵时间科技有限公司出品,该公司法人及实控人正是焦可本人。" https://m.toutiao.com/a7525680252589326884/(2025-07-11) |
ListenHub则刚刚在7月29日面向订阅用户推出了语音克隆功能。 | 基本属实。AI工具导航网站在8月初的介绍中确实提到ListenHub具有语音克隆功能,时间点与原文描述基本吻合。 | "ListenHub 是革命性的 AI 播客创作平台...核心亮点包括超逼真的 AI 语音、即将推出的 FlowSpeech™ 技术,以及语音克隆功能,让用户可以用自己的声音制作音频。" https://ai-bot.cn/app/58833.html(2025-08-01) |
目前豆包和Coze均只能使用官方制作好的语音...(指AI播客生成功能) | 基本属实。多个科技媒体报道了豆包和Coze的AI播客功能,但均未提及支持自定义语音或语音克隆,仅强调内容生成和对话自然度。 | "火山引擎 发布 豆包·播客模型!...操作 上也非常简单,咱们只需来到 豆包PC版 ,打开文章的网页,一个 点击"网页播客" 的动作即可...除了豆包PC版之外,豆包·播客模型目前也已经在 扣子空间 (space.coze.cn)上线..." https://www.qbitai.com/2025/06/291969.html(2025-06-09) |
根据JustPod的数据,中文播客创作者每期节目的净工作时长为12.9小时,录制、剪辑的工作量,大概要占到一半以上 | 基本属实。JustPod《2024中文播客新观察》报告确实提到每期节目净工作时长为12.9小时,但剪辑环节占比约为35%(不足一半),原文略有夸大但核心论点成立。 | "数据显示,2024年中文播客创作者每期节目平均净工作时长高达12.9小时,其中剪辑环节耗时约4.5小时,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https://www.huxiu.com/article/3825030.html(2024-12-23) "创作不易,平均每期节目净工作时长 12.9 小时"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730b5cd43dc3a438779e005(2024-11-10) |
从喜马拉雅和Ipsos的调查看,要成为头部主播,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权威性、主播个人特点缺一不可 | 部分属实。喜马拉雅与Ipsos的报告确实强调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对吸引订阅的重要性,但未明确将"权威性"和"主播个人特点"与前两者并列为"缺一不可"的要素。原文结论是对报告的延伸解读。 | "对于新节目的订阅理由,有57%的受访者选择了"节目内容的知识性强",54.4%选择了"节目内容轻松诙谐"。" https://finance.sina.cn/tech/2024-08-01/detail-inchcaai8226844.d.html(2024-08-01) |
娱乐、学习、打发时间是用户听播客的主要目标,学习排在第二 | 基本属实。喜马拉雅等机构的报告确实指出"休闲放松、获取知识和情绪陪伴"是用户收听播客的三大主要目的,与原文表述的核心意思相符,但原文对排名的描述缺乏精确数据支持。 | "休闲放松、获取知识和情绪陪伴是用户选择收听播客的三大主要目的。" http://news.cyol.com/gb/articles/2024-07/25/content_gGOVwJTlnw.html(2024-07-25) |
根据2020年的一项统计,新闻类播客的数量仅占所有播客的 7%,但是在部分市场是有不少受众的,比如,在法国和美国Top250播客节目(苹果播客)中,分别有45%和30%的新闻类播客上榜。 | 部分属实。路透社新闻研究所2019年底的报告确实指出新闻类播客占比约为6%,与原文的7%接近。但该机构2020年11月的报告显示,每日新闻播客在美国Top 250单集中约占10%,在法国约占9%,远低于原文声称的45%和30%。原文这部分数据可靠性较低。 | "News podcasts make up a small proportion (6%) of the 770,000 existing podcasts, as categorised by Apple..." 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sites/default/files/2019-12/Newman_Gallo_podcasts_FINAL_WEB.pdf(2019-12) "Daily news shows make up less than 1% of total production but account for up to 10% of the top 250 episodes in the US, 9% in France and Australia..." 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sites/default/files/2020-11/Newman%20and%20Gallo%20-%20Podcasts%20and%20the%20Impact%20of%20Coronavirus%20FINAL%20%282%29.pdf(2020-11) |
截止8月2日,点点数据显示,总下载量2000左右 | 无法独立核实。虎嗅网的文章确实引用了该数据,但未能在其他渠道找到交叉验证的信息。"点点数据"是国内专业的移动应用数据监测平台,具有一定公信力,但该数据目前仅有单一媒体来源。 | "截至8月2日,点点数据显示,总下载量2000左右,可能是因为产品处于早期阶段,三方平台没有收录到活跃用户和收入数据。" https://m.huxiu.com/article/4662666.html(2025-08-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