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朋友养老方案可信吗?
2025/08/12·StepFun can make mistakes, check important info.
我是男的,今年29岁,我有一个朋友,让 我一个月给他2000块,一年24000,连 续给30年,等我65岁以后一个月给我返 3000,直到我去世,请问可信吗,划算 吗
Reason
思考过程

首先,用户的问题是:他有一个朋友,让他一个月给2000块,一年24000,连续给30年,等他65岁以后一个月返3000,直到去世。用户问这个方案是否可信、是否划算。

关键点:

  • 用户现在29岁,计划65岁开始返还。
  • 缴纳期:30年,从29岁到59岁(因为29 + 30 = 59,但65岁开始返,所以缴纳期是29到59岁,间隔是30年)。
  • 用户说“连续给30年”,然后“65岁以后开始返”,所以缴纳期是从现在(29岁)到59岁,共30年。
  • 返还期:从65岁开始,每月返3000,直到去世。

用户提供的信息:

  • 当前年龄:29岁
  • 目标返还年龄:65岁
  • 缴纳:每月2000元,一年24000元,持续30年。
  • 返还:65岁起,每月3000元,直到去世。

我需要计算这个方案是否划算。划算意味着用户在整个过程中的净收益是否为正,或者比较与其他投资选项。

但这里没有提供利率、预期寿命等细节。所以,我应该基于简单的现金流分析,假设没有利息或通货膨胀,进行基础计算。

步骤:

  1. 计算总缴纳金额:

    • 每月2000元,一年24000元。
    • 30年总缴纳:30 * 24000 = 720,000元。
  2. 计算总返还金额:

    • 从65岁开始,每月3000元,直到去世。
    • 但用户没有提供预期寿命。我需要假设一个寿命,或者计算到某个年龄。

用户现在29岁,65岁开始返,所以从65岁到去世的年限未知。 合理假设预期寿命,比如中国平均寿命77岁左右?但65岁开始,到80岁或85岁?

为了计算,我需要一个假设。既然用户问是否划算,我可以展示不同寿命下的情况。

另外,朋友间的这种安排,可能类似于保险或养老计划,但没有正规合同,所以可信度是个问题。用户问“可信吗”,意思是朋友是否可靠,这涉及到信任问题,不是纯数学计算。

对于“可信吗”,我应该说这取决于朋友的信誉,建议书面协议。

对于“划算吗”,进行数学分析。

基础分析:比较总缴纳和总返还。

但总返还取决于生存年限。

  • 如果用户活到65岁,但返还从65开始,缴纳了30年,如果用户在65前去世,可能损失全部缴纳。但用户没有提到身故保障,所以假设如果早逝,缴纳可能损失。

方案说“等我65岁以后一个月给我返3000,直到我去世”,所以如果用户在65岁前去世,可能没有任何返还。这风险高。

如果用户在65岁后去世,返还总额取决于生存年限。

计算总现金流:

  • 总流出(缴纳):720,000元(30年 * 24000/年)

  • 总流入(返还):从65岁到去世,每月3000。

设用户65岁时的预期剩余寿命。

假设平均寿命:例如,在中国,2023年平均寿命77岁,但65岁开始,剩余寿命约12-15年?更精确地,中国男性平均寿命约74岁,但近年提高,2020年约77岁,65岁剩余寿命约12年(77-65=12)。

但这是平均,个体差异大。

为简单,我假设几个场景:

场景1:用户活到75岁(65岁开始,返10年)

场景2:用户活到80岁(返15年)

场景3:用户活到85岁(返20年)

计算总返还:

  • 每月3000元,一年36000元。

  • 返10年:10 * 36000 = 360,000元

  • 返15年:15 * 36000 = 540,000元

  • 返20年:20 * 36000 = 720,000元

总缴纳是720,000元。

所以:

  • 如果活到75岁,总返还360,000 < 720,000,亏损
  • 如果活到80岁,540,000 < 720,000,仍亏损
  • 如果活到85岁,720,000 = 720,000,持平
  • 如果活到86岁,20年+1年,但85岁是20年?65到85是20年。

年龄计算:

  • 65岁开始,到75岁是10年
  • 65到80是15年
  • 65到85是20年

是的。

所以如果活到85岁,总返还720,000元,等于总缴纳,不赚不赔。

如果活到86岁,总返还747,000元(21年?65到86是21年,但21*12=252个月,每月3000=756,000元?混乱。

更好用年:每年返还36,000元(3000*12)。

但每月3000,一年就是36,000。

所以:

  • 生存期:从65岁到死亡年龄,设为T年。

总返还 = 36,000 * T 元,其中T是从65岁开始的年数。

总缴纳 = 720,000元

净收益 = 总返还 - 总缴纳 = 36,000 * T - 720,000

当 36,000 * T > 720,000 时,盈利

即 T > 720,000 / 36,000 = 20年

所以需要生存至少20年从65岁开始,即到85岁,才能回本。

如果活不到85岁,就亏损。

但用户才29岁,65岁时是36年后?29到65是36年,但缴纳期30年,从29到59。

用户现在29,计划30年后59岁停止缴纳,65岁开始返还。

从29到65是36年,但缴纳只到59岁,所以从59到65有6年无缴纳无返还。

在现金流中,29-59岁缴纳,65岁开始返还。

所以如果用户在65岁前去世,例如在50岁,缴纳了部分,但无返还,损失。

如果65岁后去世,返还部分。

但方案没有身故保障,所以早逝风险高。

另外,货币时间价值:30年的缴纳,应该考虑利息和通货膨胀,但用户没提,所以基础分析忽略。

但现实中,钱有时间价值,早期缴纳的2000元比后期更值钱,但由于没有利率,简单计算。

对于划算,比较其他投资。

例如,用户可能把每月2000元投资其他东西。

但没信息。

可信方面:朋友提议,可能不正式,容易违约。建议签合同。

现在回答用户:

  • 可信吗:取决于朋友信誉,但口头协议风险高,建议书面协议。

  • 划算吗:数学上,需要活到85岁左右才能回本。如果长寿,可能划算;但早逝则亏损。风险较高。

计算细节:

用户年龄:29岁

开始返还年龄:65岁

缴纳期:30年,从29到59岁?29 + 30 = 59,但65-59=6年间隔。

在现金流,缴纳年龄:假设从30岁开始到59岁,但用户29,可能立即开始。

为简单,忽略年龄细节,直接总金额。

总缴纳:30年 * 24000/年 = 720,000元

总返还:从65岁起,每月3000,年36000。

设剩余寿命S年(从65岁起)

净收益 = 36000 * S - 720000

当 S >= 20 时,不亏损

S=20,净收益0

S>20,正收益

但S是剩余寿命,平均寿命假设。

中国男性平均寿命约77岁,但65岁开始,剩余寿命约12年(77-65=12),远小于20年,所以平均来看不划算。

但平均寿命是统计,个体可能长寿。

例如,如果活到80岁,剩余寿命15年(80-65=15),总返还540,000 < 720,000,亏损180,000。

如果活到85岁,720,000 - 720,000 = 0。

但85岁以上,才开始盈利。

概率上,活到85岁的概率可能不高。

另外,通货膨胀:现在29岁,36年后65岁,货币购买力变化。但方案没有考虑通胀,返还的3000是固定 nominal,可能未来购买力下降。

但用户没提,所以可能忽略。

对于可信,朋友可能变卦,或经济问题。

所以整体,风险较高,不推荐。

建议咨询专业金融顾问。

回答结构:

  1. 分析可信度:风险高,建议正式协议。
  2. 分析是否划算:数学上,需长寿才可能划算,平均来看可能亏损。
  3. 给出建议。

关于您的朋友提出的这个方案,我将从“可信吗”和“划算吗”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会基于您提供的信息(您今年29岁,每月缴纳2000元,连续30年,65岁起每月返还3000元直到去世)进行推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分析主要基于简单的现金流计算,忽略了利息、通货膨胀、货币时间价值等复杂因素(因为您没有提供相关细节)。现实中,这些因素会影响实际收益,但我会尽量简化说明。

1. 可信吗?—— 这取决于您和您朋友的信任关系,但风险较高

  • 潜在风险:

    • 口头协议不可靠: 您提到这是朋友之间的安排,但没有提到任何书面合同或法律保障。如果未来您的朋友经济状况变化、反悔或出现争议,您可能面临损失。尤其是涉及30年的长期承诺,不确定性很大。
    • 无正规保障: 如果您的朋友在缴纳期间或返还期间出现意外(如破产、疾病或死亡),方案可能无法执行。您也没有提到任何保险或第三方担保,这意味着风险完全在您和您朋友之间。
    • 现金流风险: 如果您在65岁前去世(例如在缴纳期间),您缴纳的资金可能无法收回(方案中没有提到身故保障)。同样,如果您在返还期间早逝,您获得的返还可能少于缴纳的总金额。
  • 建议提升可信度:

    • 必须签订书面协议: 强烈建议您和朋友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明确规定缴纳金额、期限、返还起止时间、支付方式以及违约责任。最好请律师审核,确保条款公平。
    • 考虑第三方介入: 如果可能,通过银行托管、保险公司或信托机构来管理资金,降低信任风险。
    • 评估朋友的信誉: 您和您朋友的关系是否足够稳固?他的经济状况是否稳定?长期承诺需要高度的信任。

结论:仅凭口头协议,这个方案风险很高,不可轻信。务必优先处理法律和合同问题。

2. 划算吗?—— 数学上,需要您非常长寿才可能“不亏”,但平均来看可能不划算

为了分析是否划算,我会先计算总缴纳和总返还金额,然后基于不同寿命情景比较净收益。忽略利息和通胀,简化计算如下:

  • 您的年龄和关键时间点:

    • 当前年龄:29岁
    • 缴纳开始:假设从现在(29岁)开始,每月缴纳2000元,持续30年。因此:
      • 每年缴纳:2000元/月 × 12月 = 24,000元
      • 30年总缴纳:24,000元/年 × 30年 = 720,000元
    • 返还开始年龄:65岁(从29岁到65岁,间隔36年,但缴纳只到59岁左右,60-65岁无缴纳无返还)
    • 返还金额:65岁起,每月返还3000元,直到您去世。
  • 总返还金额取决于您的寿命:

    • 每月返还3000元,相当于每年返还:3000元/月 × 12月 = 36,000元。
    • 设您从65岁开始生存的年数为 (例如,如果活到75岁,年;活到80岁,年)。
    • 总返还金额 = 36,000元/年 × 年。
    • 净收益(或亏损) = 总返还金额 - 总缴纳金额 = (36,000 × S) - 720,000。
  • 不同寿命情景下的净收益计算:
    基于中国男性平均寿命约77岁(2023年数据),但个体差异大,我假设几个常见情景:

    • 情景1:活到75岁(S = 10年)
      • 总返还:36,000元/年 × 10年 = 360,000元
      • 净收益:360,000元 - 720,000元 = -360,000元(亏损36万元)
    • 情景2:活到80岁(S = 15年)
      • 总返还:36,000元/年 × 15年 = 540,000元
      • 净收益:540,000元 - 720,000元 = -180,000元(亏损18万元)
    • 情景3:活到85岁(S = 20年)
      • 总返还:36,000元/年 × 20年 = 720,000元
      • 净收益:720,000元 - 720,000元 = 0元(持平)
    • 情景4:活到86岁(S = 21年)
      • 总返还:36,000元/年 × 21年 = 756,000元
      • 净收益:756,000元 - 720,000元 = +36,000元(盈利3.6万元)
  • 关键结论:

    • 需要长寿才可能“划算”: 只有当您活到85岁以上(S ≥ 20年),净收益才可能为正。85岁是“保本点”,86岁才开始盈利。
    • 平均来看可能亏损: 中国男性平均寿命约77岁,剩余寿命仅12年(77-65=12),远低于20年。这意味着,基于统计,大多数人可能亏损(如活到80岁亏损18万元)。
    • 早逝风险高: 如果您在65岁前去世(例如在40岁或50岁),总缴纳可能部分损失(方案无返还),亏损最大。
    • 其他因素:
      • 货币时间价值被忽略: 您缴纳的720,000元是跨越30年的现金流,早期缴纳的钱更值钱(应有利息),但方案没有考虑。如果计入利息(如年化5%),亏损会更明显,因为每月2000元投资其他产品(如理财、股票或养老保险)可能增值。
      • 通货膨胀: 现在29岁,36年后65岁,3000元的未来购买力会下降。例如,现在的3000元 vs. 未来3000元,实际价值不同。但方案是固定金额,未挂钩通胀,可能让返还价值缩水。
      • 机会成本: 每月2000元可用于其他投资。例如,简单投资年化收益4%的理财产品,30年后本息可能超过100万元,比这个方案的720,000元缴纳更划算。

整体评价:这个方案在数学上风险较高,平均寿命下大概率亏损。只有在您非常健康且家族长寿(如活到85岁以上)时,才可能勉强保本或微利。但考虑到可信度风险和机会成本,它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3. 我的建议

  • 不要接受这个方案: 基于分析和风险,我不推荐您参与。它高度依赖朋友的信誉和您的长寿,但概率上容易亏损。
  • 替代方案:
    • 正规养老保险: 考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或参与社保,这些产品有保障机制,收益更可预测。
    • 自主投资: 将每月2000元用于指数基金、定投等,长期收益可能更高。咨询专业理财师。
    • 和朋友重新谈判: 如果坚持参与,必须签订详细合同,并添加条款(如身故保障、通胀调整),但更建议选择标准金融产品。
  • 行动步骤:
    • 优先与朋友讨论书面合同,并咨询律师。
    • 评估自身健康状况和家族寿命史。
    • 如果关注养老,联系金融顾问或保险公司,获取更安全的规划。

最终,决策取决于您的个人情况,但请谨慎对待。如果有更多细节(如预期寿命、利率假设),我可以进一步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