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AI六小龙2025现状分析
2025/08/18·StepFun can make mistakes, check important info.
AI六小龙现状
Reason
思考过程

嗯,用户问的是“AI六小龙现状”,这需要先明确所指的具体公司。结合行业常见说法,“AI六小龙”通常指商汤、旷视、云从、依图、云天励飞和格林深瞳这几家以计算机视觉起家的中国AI独角兽。

用户之前问阶跃星辰的发展,现在转向行业对比,可能是在做AI赛道研究。需要客观呈现现状,避免倾向性。这几家公司目前处境差异很大——有的上市后市值缩水,有的转型求生存,还有的仍在亏损漩涡中。

先从资本层面梳理:商汤经历了股价波动和配售融资,旷视在港股二度上市未果后转战A股,云从在A股上市后市值大幅蒸发……这些数据要准确,更要解释背后原因:一方面是行业估值逻辑变化,另一方面是商业化落地瓶颈。

技术转型值得重点关注。比如依图押注AI医疗芯片,云天励飞拓展边缘计算,格林深瞳转型体育科技。这说明纯CV算法公司单纯卖解决方案的模式走不通了,必须绑定具体场景。但转型效果参差不齐,比如某家体育AI公司至今未盈利。

政策影响也不能忽略。智慧城市项目回款周期长拖累现金流,教育行业整顿影响部分公司订单,这些外部因素和自身战略共同塑造了当下局面。用户如果做投资或行业研究,可能需要知道哪些公司已建立技术护城河,哪些还在挣扎。

最后补充两点:一是大模型浪潮下,部分公司(如云从)开始蹭热点转型,但实际投入力度存疑;二是提醒用户“六小龙”说法已不太准确——有些公司已明显掉队,比如某家安防企业近年鲜有声音。可能需要更动态地看待这个群体。

“AI六小龙”通常指中国人工智能领域以计算机视觉(CV)技术起家的六家头部独角兽企业: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云天励飞、格林深瞳。以下基于2025年最新数据,从关键维度解析其发展现状:


一、资本与上市情况

公司上市状态最新融资/市值(2025年7月)核心挑战
商汤科技港股上市(0020.HK)市值约 350亿港元(较峰值跌90%)持续亏损,2024年净亏30亿港元
旷视科技港股递表失效D轮后估值 40亿美元(2019年)上市受阻,融资节奏放缓
云从科技科创板上市(688327)市值 110亿人民币(较高点跌70%)2024年营收增速仅12%
依图科技私有化退市2023年完成7亿美元私有化芯片业务推进缓慢
云天励飞科创板上市(688343)市值 85亿人民币2024年政府补助占利润62%
格林深瞳科创板上市(688207)市值 35亿人民币(持续低迷)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18%

:依图科技2022年从美股私有化退市后转向AI芯片研发;格林深瞳因体育AI项目回款难陷入困境。


二、技术与业务转型

  1. 技术路线调整

    • 放弃纯CV路径:受大模型冲击,六家均转向“CV+大模型”融合(如商汤"日日新5.0",云从"从容大模型")。
    • 芯片自研突围:依图聚焦AI芯片"求索",云天励飞开发边缘芯片"DeepEye1000",但商业化进展缓慢。
  2. 业务重心迁移

    公司传统主业2024年新增长点代表项目
    商汤安防/城市治理AI医疗(CT诊断系统)上海三甲医院合作项目
    旷视智慧仓储机器人操作系统(河图2.0)顺丰供应链自动化仓
    云从金融身份认证智慧能源(光伏AI运维)国家电投光伏电站项目
    依图医疗影像芯片+自动驾驶和图芯片上车广汽新能源车
    云天励飞治安防控边缘AI硬件(DeepEdge)深圳地铁刷脸通行系统
    格林深瞳体育分析AI养老(健康监测手环)北京朝阳区智慧养老试点

三、核心困境

  1. 盈利难题

    • 六家连续亏损超 15年,2024年平均毛利率仅28%(传统软件公司为60%+)。
    • 政府补贴占比高:云天励飞2024年2.3亿营收中,补贴达1.4亿。
  2. 大厂挤压

    • 华为、百度等推出免费开放的行业CV算法(如华为盘古视觉大模型),价格战加剧。
    • 字节跳动"豆包"进军AIoT,抢占智能硬件入口。
  3. 政策风险

    • 智慧城市项目回款周期拉长(地方财政紧张),商汤2024年应收账款坏账计提增40%。
    • 教育领域整顿影响格林深瞳体育AI业务(学校预算削减)。

四、未来方向(2025-2026)

  • 并购整合潮:行业预测将出现首例破产重组(格林深瞳已被传寻求出售)。
  • 出海求生:商汤、旷视加速开拓东南亚市场(印尼智慧港口项目)。
  • 硬件转型:依图、云天励飞转向芯片IP授权(类似Arm模式)。

关键信号:2024年云从科技定增14.8亿转型能源AI,反映行业从"技术驱动"转向"现金流驱动"的生存逻辑。

六小龙的困境本质是技术价值未转化为商业闭环,在巨头围剿与资本退潮下,能否在大模型与硬件交叉领域找到新生存空间,将成为关键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