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法治教育深度调研问题设计
2025/08/26·StepFun can make mistakes, check important info.
能不能根据这四个问题,再多设计几个调查问卷的问题
Reason
思考过程

我们已经在认知、行为、态度三个维度设计了问题,现在需要补充更多维度(如法律运行环节认知、法治实践参与度、价值判断冲突等),并细化场景,确保覆盖教案中“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流程,同时结合“AI换脸、潮汐摊区、钻戒丢失、学生实习维权”等教学案例,让问题更具象。以下是补充的10个问题:

五、法律运行环节认知维度(对应教案中“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环节)

  1. 你更熟悉法律运行的哪个环节?(单选)

    • A. 法律制定(如“一封信撬动法规修改”的潘洪斌案)
    • B. 法律执行(如“潮汐摊区”柔性执法)
    • C. 法律适用(如“钻戒丢失案”司法判决)
    • D. 法律遵守(如过马路看红绿灯、依法纳税)
    • E. 都不熟悉
  2. 全国人大修改《立法法》时,你认为普通人能参与立法讨论吗?参与方式是____?(多选)

    • A. 能,通过人大代表提案、基层立法联系点提建议
    • B. 能,在国务院客户端等平台提意见
    • C. 不能,立法是专家/政府的事
    • D. 不知道如何参与

六、法治实践参与度维度(检测“知法→用法”的转化)

  1. 你参与过“法律知识宣传/维权行动/监督执法”等法治实践活动吗?(如校园普法讲座、举报商家违法、监督交警执法等)(单选)

    • A. 经常参与,觉得很有意义
    • B. 偶尔参与,比如参加学校普法活动
    • C. 从没参与,觉得和自己无关
    • D. 想参与但没机会
  2. 若发现小区物业乱收费,你会____?选择的核心原因是____?(多选+填空)

    • A. 起诉物业(法律能强制退钱,保障权益)
    • B. 向住建局投诉(政府能快速解决)
    • C. 在业主群抱怨(觉得法律/政府不管用)
    • D. 忍气吞声(怕麻烦/报复)
    • E. 其他(请说明:____)

七、价值判断与法律理性的冲突维度(呼应“情理法冲突”教学点)

  1. 若同学被诬陷偷东西,学校要处分他,但你知道他是清白的。此时你会____?选择的核心原因是____?(多选+填空)

    • A. 坚持找证据证明他清白(法律讲证据,不能冤枉人)
    • B. 劝他忍一忍,别和学校闹(人情社会,闹了没好处)
    • C. 发朋友圈骂学校(情绪发泄比法律有用)
    • D. 其他(请说明:____)
  2. 清洁工张某因“以为戒指是假的”扔掉4.6万钻戒被判赔偿。有人认为“他也不是故意的,法律太冷酷”。你认同这种观点吗?原因是____?(单选+填空)

    • A. 不认同,法律保护所有权,过错大小不影响责任(《民法典》第316条)
    • B. 认同,法律应该讲人情,毕竟他不是故意损坏
    • C. 不确定,觉得法律和人情很难平衡
    • D. 没思考过

八、法律知识获取与需求维度(优化教学资源供给)

  1. 你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法律知识?(多选)

    • A. 课本/教材(如《思想道德与法治》法律章节)
    • B. 短视频平台(如B站法律科普UP主)
    • C. 新闻案例(如“AI换脸侵权案”“学生实习维权推动立法”)
    • D. 学校讲座/课程
    • E. 没了解过
  2. 学习“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后,你最想深入了解的知识点是____?(开放题)

    • (如:法律如何保护打工人?怎么参与立法?AI立法细节?)

设计逻辑升级说明

  1. 法律运行全流程覆盖:Q9-10聚焦“立法”环节(潘洪斌案、立法法修订),Q11-12聚焦“执法/守法”环节(潮汐摊区、物业维权),Q13-14聚焦“司法/守法”环节(钻戒案、校园纠纷),确保“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环节无死角调研。
  2. 实践转化检测:Q11-12通过“是否参与法治实践”“维权方式选择”,检测“知法→用法”的转化率,呼应教案中“全民守法”的教学目标。
  3. 情理法冲突具象化:Q13-14用“校园诬陷案”“钻戒案人情争议”,把抽象的“情理法平衡”转化为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精准捕捉价值判断盲区。
  4. 教学资源优化导向:Q15-16通过“知识获取途径”“想深入了解的点”,为教师调整教学形式(如增加短视频案例、开展立法模拟活动)提供数据支撑。

这些问题与前期问题形成**“认知-行为-态度-实践-冲突-需求”** 的完整调研链条,既能诊断“割裂个体与法律运行”的深层原因(如Q13选B→ 需强化“法律理性优先于人情”的案例教学),也能为教学提供“哪些环节要重点突破、哪些形式要创新”的精准依据。

以下是结合法律运行全流程(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治实践场景价值冲突情境,补充的10个深度调研问题,从“认知-行为-态度-需求”四维度精准挖掘学情:

五、法律运行环节深度认知(呼应教案“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环节)

  1. 全国人大常委会收到公民“审查建议”后修改地方性法规(如潘洪斌案),你认为普通人影响立法的关键是____?(单选)
    • A. 找到法律“冲突点”(如上位法与下位法矛盾)
    • B. 借助人大代表/基层立法联系点传递诉求
    • C. 舆论关注度高(如发微博引发热议)
    • D. 觉得普通人根本影响不了立法

六、法治实践参与度检测(“知法→用法”转化场景)

  1. 你参与过“法律监督/维权/普法”类活动吗?具体形式是____?(多选)
    • A. 在“国务院客户端”举报商家违法(如食品安全、虚假宣传)
    • B. 参加学校“模拟法庭”(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
    • C. 给人大代表写信提法律修改建议
    • D. 从没参与,觉得“和法律没关系”
    • E. 想参与但没渠道

七、价值判断与法律理性的冲突(呼应“情理法平衡”教学难点)

  1. 同学因“考试作弊被举报”受处分,有人认为“举报者太绝情,应该给机会”。你认同吗?原因是____?(单选+填空)
    • A. 不认同,法律/校规讲公平,举报是维护规则
    • B. 认同,人情社会应该“网开一面”
    • C. 不确定,觉得规则和人情很难平衡
    • D. 没思考过

八、法律知识获取与需求优化(为教学形式提供依据)

  1. 学习“社会主义法律”时,你更希望老师用哪种方式讲解?(多选)
    • A. 生活化案例(如“AI换脸侵权”“学生实习欠薪推动立法”)
    • B. 互动辩论(如“柔性执法是人性化还是和稀泥?”)
    • C. 流程图/表格(如“法律运行四环节主体/要求对比”)
    • D. 枯燥的条文背诵(如“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 E. 无所谓,反正学不会

九、法律运行现实困境认知(检测“法治理想与现实”的认知深度)

  1. 你认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执行中最大的障碍是____?(单选)
    • A. 部分执法人员“选择性执法”(如只查小摊贩不管大商场)
    • B. 普通人“信访不信法”(如遇纠纷优先找媒体而非起诉)
    • C. 法律条文太抽象(如“公序良俗”难以界定)
    • D. 觉得法治已经很完善,没障碍

十、社会主义法律优越性具象化认知(对比“私有制法律”强化理解)

  1. 对比“资本主义国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你认为我国《民法典》对财产权的规定更突出____?(单选)
    • A. 只保护富人,穷人财产不受保护
    • B. 既保护私有财产,也强调“公共利益优先”(如征地拆迁补偿)
    • C. 和资本主义法律没区别
    • D. 没关注过

设计逻辑升级说明

  1. 运行环节纵深突破:Q9聚焦“立法参与关键”(呼应潘洪斌案“下位法冲突”的维权逻辑),Q13聚焦“执法/守法障碍”(如选择性执法、信访不信法),把抽象的“法律运行”拆解为可感知的实践痛点
  2. 实践转化精准检测:Q10通过“举报/模拟法庭/写信”等具象行为,检测“法治意识→行动力”的转化率;Q12通过“教学形式偏好”,为教师调整授课方式(如增加互动辩论、生活案例)提供数据支撑。
  3. 价值冲突具象化:Q11用“考试作弊举报”的校园场景,把“情理法冲突”转化为学生熟悉的道德困境,精准捕捉“规则意识vs人情社会”的认知矛盾。
  4. 优越性对比强化:Q14通过“资本主义vs社会主义财产权”的对比题,破除“法律优越性=空泛口号”的认知,锚定“公共利益与私人权利平衡”的核心特征。

这些问题与前期问题形成**“认知深度-行为转化-价值冲突-需求优化”** 的完整调研闭环,既能诊断“割裂个体与法律运行”的深层原因(如Q13选A→ 需强化“严格执法”的案例教学;Q11选B→ 需设计“情理法平衡”的辩论活动),也能为教学提供“环节重点、形式创新、价值引导”的精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