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非遗保护等级化制度困境研究
2025/08/27·StepFun can make mistakes, check important info.
国内外学界已对非遗保护模式展开了深入讨论。国际研究多强调国家主导下的“遗产话语”建构(Smith, 2006),或指出个体化保护可能导致集体性流失(Blake, 2009)。国内研究则关注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的历史贡献与现实困境,如王文章(2018)强调其在防止断代中的作用,李松(2022)则揭示普通工匠的边缘化处境。总体来看,已有研究对等级化模式的利弊已有初步总结,但基于地方性知识与产业实践的替代性机制仍缺乏系统性探讨。以上是关于非遗保护现在学界研究的成果,你根据我的知识库里的文献,重新来写这一段的文献综述的前任研究,包括非遗保护的困境。等级化传承人制度的局限,普通工匠权益的关注,资源分配不均衡等等,总之就是写一个跟现在这篇论文有关的文献回顾。最终引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也就是虽然以关注到普通工匠群体性实践,以及案例虽有,但缺乏实证研究等等。总之就是引出本文研究问题

Requirement clarification

我将根据您的知识库中的文献,重新撰写一段关于非遗保护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重点关注传承人制度的局限性、普通工匠权益、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并引出本研究的必要性。

搜索

Search

非遗保护 传承人制度 局限性 资源分配不均
文件
文件
[PDF]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载体的思考
文件
文件
[PDF] 互联网时代湖南省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制度研究
researchgate.net
researchgate.net
我国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行政保护的规定多为原则性条款,缺乏操作性和细节支持[7]。 由于缺乏具体操作规范,导致地方执行标准不一,尤其在非遗传承 ...
万方
万方
本研究基于JY区青少年公益成长服务项目,以JY区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青少年问卷调查,简述该文化现状和参与需求的情况,了解青少年在黎族非遗文化传承上存在家庭和学校对 ...
researchgate.net
researchgate.net
... 保护非遗的知识产权,维护传承人的合法权益,确保非遗文化在. 数字化传播过程中不被滥用。 双重赋能循环是这个协作网络的核心特征。从个体层面来看 ...
ce.cn
ce.cn
有的传承人兢兢业业带徒弟,但传承经费长期被“拖欠”或者“打折”;有的传承人只是听说有补助,但实际上从未领取过……记者近期深入基层调研发现,部分地区原本用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ce.cn
ce.cn
有的传承人兢兢业业带徒弟,但传承经费长期被“拖欠”或者“打折”;有的传承人只是听说有补助,但实际上从未领取过……记者近期深入基层调研发现,部分地区原本用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www.mct.gov.cn
www.mct.gov.cn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求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这是党中央赋予文物工作者的新要求、新任务,指明了新形势下文物事业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积...
https://static-favicon.basemind.com/01JV1V2E7S4X0RVD3CBKSFVTKG
https://static-favicon.basemind.com/01JVCF6HT8S71XAR7EBYMT8K2H
https://static-favicon.basemind.com/01JV384C31XCNVTKXR32GJ1SZK
View all 13 sources

基于您的知识库资料,我将为您撰写一段关于非遗保护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重点关注传承人制度的局限性、普通工匠权益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国内外学界对非遗保护模式已展开深入探讨,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从国际视角看,Smith(2006)提出"遗产话语"概念,批判性地指出官方主导的遗产保护往往通过少数被认证的代表塑造文化权威,从而弱化基层的多元参与。Blake(2009)则强调,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虽有助于提升非遗的社会可见度,但若缺乏群体性保障机制,易造成"个体化保护"与"集体性流失"并存的局面。

国内研究则聚焦于传承人制度的结构性矛盾。李向振批评传承人认定制度导致了官方认定和民间认可的不一致,影响了原有组织结构,造成组织者之间、组织者与参与人员之间关系的紧张。杨利慧等学者指出,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一方面激发了民众的保护意识,提高了参与热情,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新的文化等级化,影响了更广大的、未能获得称号的传承人的积极性。王加华通过对胡集书会参会艺人的调查发现,自上而下的非遗保护并不能彻底解决民间艺人的生存和传承困境。王立芳则发现,多年来国家层面对杂技保护走的是精英化路线,多数草根艺人依然游走于江湖空间中。

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在多项研究中得到印证。有研究表明,当前的传承人制度具有极大的功利性,审批数量有限,可能导致大部分待保护传承人等不及官方确认就已与世长辞。非遗传承人名录制度及补助制度可能导致社区不和谐与过度开发,政府对传承人的保护措施导致传承人"文化身份的模糊",影响传承活动,甚至出现利益冲突。实践中,传习补助资金存在"拖欠、打折"现象,部分地区原本用于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补助经费发放不到位,影响了传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非遗传承面临的"后继无人"困境也日益突出。杨静静的研究显示,非遗传承人老龄化问题严重,部分传承人受"传内不传外"等传统思想影响,开展传承活动意愿不强。而当前年轻人心气浮躁、难以潜心学艺,一些不能解决生计问题的非遗更是无人愿学,导致非遗保护传承失去人才支撑。

总体而言,学界已开始关注等级化保护模式的局限性,并探索基于地方性知识与内生秩序的替代性模式。然而,现有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分析和个案描述层面,缺乏系统性的实证研究,尤其是对普通工匠群体性实践的深入调查和分析不足。如何构建一种超越传统等级化保护模式的包容性传承机制,平衡代表性传承人与普通工匠的权益关系,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仍是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好的,我将以非遗保护专业资深专家的身份,为你设计一个撰写文献综述的行动计划。

Research plan
  1. 在用户知识库中检索关于当前非遗保护主流模式的论述,特别是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的等级化保护制度的形成与目标。
  2. 在《中国非遗研究20年》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载体的思考》等文件中,深入挖掘等级化传承人制度的内在局限性,如导致新的文化等级化、官方认定与民间认可脱节、引发社区内部利益冲突等问题。
  3. 在《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演进研究》及中国经济网的文章中,查找关于资源分配不均衡的论证,包括财政支持的非均衡性、专项资金拨付困难以及“传习补助”拖欠或打折等现象。
  4.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研究及对策分析》等文件中,梳理关于广大未被认定的普通工匠所面临的困境,例如生存空间受挤压、传承积极性受挫、面临“后继无人”的现实挑战等。
  5. 综合以上文献,归纳学界对等级化保护模式弊端的共识,并明确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虽然已开始关注到普通工匠和群体性传承的重要性,但多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零散案例层面,缺乏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来揭示替代性保护机制的运作逻辑和有效性。
开始研究

Deep Research

搜索

Search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制度 局限性
文件
文件
[PDF]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载体的思考
文件
文件
[PDF]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思考
ce.cn
ce.cn
【光明时评】 媒体报道,9月1日起施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法律规定义务的,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
researchgate.net
researchgate.net
(5)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根据公示结果,. 审定名单,. 并予以公布。 ... 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剖析缘由,. 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和政策建议。
academia.edu
academia.edu
... 传承者动并致力于培养承袭者,便可向政府申请认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的技能和技艺实现纵向的、时间维度传递和横向的、空间维度扩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身份。部分文化精英 ...
researchgate.net
researchgate.net
... 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流失、遭遇剽窃等。鉴于其对人类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法律成为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呼唤一个系统化、多元化、专门化的 ...
mct.gov.cn
mct.gov.cn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传承人的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活”的文化形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则是延续传统文脉的核心要素和中坚力量。近年来,西藏自治区高度重视对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www.gov.cn
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https://static-favicon.basemind.com/01JV4AD8MVN3VQ68ZHNHX750Y5
https://static-favicon.basemind.com/01JVCF6HT8S71XAR7EBYMT8K2H
https://static-favicon.basemind.com/01JV3DEVF09BW90JFTMQ8VBYZP
View all 15 sources
搜索

Search

非物质文化遗产 普通工匠 资源分配不均衡
文件
文件
[PDF]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术传承可持续性研究
researchgate.net
researchgate.net
渐萎缩,之后一直未得到恢复,面临技艺失传的危机。 ... 传播等现实困境。在传播模式方面,学者们提出了“非遗+”融合发展模式。 ... 社会中得到更广泛地传播[6]。
researchgate.net
researchgate.net
文化资源,与本土之间的关系变得松散。 非遗的生产越来越依靠来自不同地方的劳动力、资金、理念、技术、原材料和市场,. 本土只承担了非遗生产中的特定环节,常常处于价值链较 ...
imsilkroad.com
imsilkroad.com
在中国白酒的浩瀚星河中,五粮液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其醇厚酒香源自无数工匠的双手。他们或许没有耀眼的名字,却用毕生光阴守护着千年工艺脉络;他们 ...
moa.gov.cn
moa.gov.cn
建立“手工艺扶贫示范基地” 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多次走访少数民族及边远贫困地区。调研发现,尽管这些地区的手工艺资源丰富、工艺精湛
新华网
新华网
3月6日,拉巴琼达在检查镶银木碗成品。 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厂位于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是一家从工匠互助组发展而来的手工业企业。2011年,扎西吉彩金银锻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gov.cn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建设. 国家文化公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 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 深化中外人文交流 ...
gov.cn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深化中外 ...
https://static-favicon.basemind.com/01JV6KVGV6W62QXKX9ATCWGGCS
https://static-favicon.basemind.com/01JV6KVGV6W62QXKX9ATCWGGCS
View all 11 sources
搜索

Search

非物质文化遗产 集体信誉 个体声誉 案例研究
researchgate.net
researchgate.net
通过研究发现,其中信用风险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市场风险主. 要是指市场价格波动 ... 集体. 系。这样有利于我国国内物流企业及时掌握对俄市场行情的动向,及时取得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旅游纪念品制作传承匠人”不仅是我区旅游纪念品生产制作工匠的典型代表,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制作传承工匠和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制作人的典型代表,为此, ...
researchgate.net
researchgate.net
... 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称小陈工作压力诸如案例已鲜见每年一些学生毕业生种种原因选择出走轻生反映教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储朝晖认为大学生轻生简单认为学生心理存在问题深 ...
央广网
央广网
在迎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些技艺令人叹为观止,李氏失蜡法铸造工艺便是其中之一。该工艺传承人李跃斌介绍,失蜡法也称失蜡浇铸法,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生产工艺。中国青铜器制作之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失蜡法便是将其推至崇高地位的主要“功臣”之一。“失蜡法简单地说就是用蜡来造型,用泥做范,然后高温将蜡流失掉,泥范就形成了一个空的型腔,然后再把熔炼好的铜水浇进型腔中,最后把泥范打碎,就获得了一个铜的器物。李跃斌说,李氏失蜡法铸造工艺传承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
光明网
光明网
**本报讯(记者夏斐 通讯员李杰、邓扬)**“木兰从军”是中国民间传统故事,中国却不能从美国电影《花木兰》20亿美元票房收入中取得收益。4月21日至22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承办的“非
sse.com.cn
sse.com.cn
公司的“豫园新春民俗灯会” 被国家文化部列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司围绕豫园灯会等文化IP 启动“焕彩豫园”计. 划,持续打造中国彩灯事业 ...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
... 信用评级委员会最后审定,信用等级为AA+,同年古井集团荣获中国酒业“社会责任突出贡献奖”。2020年,古井集团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四 ...
academia.edu
academia.edu
这一位毕生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西方学者,毕竟不是仅将中国作为研究课题,他对中国一往情深,有耽忧,也有期许。为此,我向史景迁先生致敬,也致谢! 许悼云谨序 ...
https://static-favicon.basemind.com/01JV2TQQCYE9Q4RR41PAJPJKEZ
https://static-favicon.basemind.com/01JV1V2E7S4X0RVD3CBKSFVTKG
View all 10 sources
执行代码

执行代码

python

已掌握的信息

  1. 当前非遗保护模式及其核心制度:当前我国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这是一种自上而下、以个体为中心的等级化认定模式。该制度在抢救濒危技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 等级化制度的局限性:学术界已对该制度的弊端进行了广泛探讨。主要问题包括:
    • 造成新的文化等级化:制度导致资源和荣誉向少数被认定的“大师”集中,造成了官方认定与民间认可的脱节,并影响了广大未获称号传承人的积极性(来源:中国非遗研究20年..._杨利慧.pdf)。
    • 资源分配不均:财政支持和发展机会严重倾向于少数代表性传承人,而广大普通工匠则面临资金缺乏、市场渠道不畅、收入微薄的困境,传承积极性受挫(来源:人才赋能乡村非遗..._黄锐.pdf层级化治理中非遗县域保护的困境..._陈岱娜.pdf)。
    • 破坏传承生态:过度行政干预和以个体为核心的保护方式,可能割裂非遗传承的系统性和协作性,甚至引发社区内部因争夺名额而产生的利益冲突,破坏了原有的文化生态(来源: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载体的思考构建传承共同体..._刘洋.pdf)。
  3. 学术界的反思与呼吁:已有学者开始反思个体化保护的局限,并提出应重视“传承团体”或“集体传承人”的认定,强调社区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地位(来源:中国非遗研究20年..._杨利慧.pdf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改进设计的学理叙事..._孔庆夫.pdf)。

下一步行动计划

  1. 构建文献综述的逻辑框架:将依据已掌握的信息,撰写一段逻辑严谨的文献综述。该综述将首先肯定“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贡献,然后重点剖析其在实践中暴露出的三大核心困境:等级化带来的资源分配失衡、对广大普通工匠权益的忽视,以及对非遗原生文化生态的潜在破坏。
  2. 深化论证与引用:在阐述上述困境时,将系统性地引用知识库中的文献作为论据。例如,引用《中国非遗研究20年》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载体的思考》等文献来论证制度的内在矛盾;引用《层级化治理中非遗县域保护的困境》和《人才赋能乡村非遗》中的数据和案例,来证实资源分配不均和普通工匠的生存困境。
  3. 明确研究缺口并引出本文主题:在系统梳理现有研究的批判和反思后,将明确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学界虽已普遍认识到问题所在,并提出了转向群体性、社区性保护的理论呼吁,但仍缺乏对“替代性保护机制”如何有效运作的系统性实证研究。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本文的研究价值——通过对英吉沙小刀这一“弱认定、强活力”案例的深入剖析,来弥补这一实证研究的空白。

非遗保护的理论反思与实践困境: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已展开深入探讨,形成了多元化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从国际视角看,非遗保护理念经历了从精英主导到社区参与的重要转向。Smith(2006)提出"遗产话语"(Authorized Heritage Discourse)概念,批判性地指出官方主导的遗产保护往往通过少数被认证的代表塑造文化权威,从而弱化基层的多元参与。Blake(2009)进一步强调,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虽有助于提升非遗的社会可见度,但若缺乏群体性保障机制,易造成"个体化保护"与"集体性流失"并存的局面。这些研究揭示了以个体为中心的保护模式在国际语境中面临的理论质疑。

国内非遗保护研究呈现出从制度建设到批判反思的演进轨迹。早期研究主要聚焦于传承人制度的构建与完善,王文章(2018)指出,传承人制度在初期有效防止了核心技艺断代,对濒危非遗项目的抢救性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实践深入,学界开始关注该制度的结构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等级化传承人制度的内在局限

现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虽在抢救濒危技艺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其内在矛盾也日益凸显。李向振的研究批评道,传承人认定制度的介入导致了官方认定和民间认可的不一致,影响了原有的组织结构,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组织者之间、组织者与参与人员之间关系的紧张。这种制度性干预不仅未能充分尊重非遗传承的内生逻辑,反而可能造成新的文化等级化,影响了更广大的、未能获得称号的传承人的积极性。

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当前的传承人制度具有极大的功利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但无利反而有害",其弊端集中表现为:一是审批数量有限,可能导致大量传承人等不及官方确认就已与世长辞;二是"保护为名、开发为实"的现象普遍,甚至出现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虚假文化泛滥;三是过度行政干预导致文化发展过于形式主义,失去了文化本身的传承意义万方。这些批评揭示了当前制度在理念与实践层面的深层次矛盾。

二、普通工匠的边缘化困境

在代表性传承人制度下,大量未获官方认定的普通工匠面临严峻的生存与发展困境。李松(2022)通过对苗绣传承的调查发现,非代表性传承人群体在政策支持、市场渠道和社会认同方面均处于劣势,传承动力明显不足。王立芳的研究也表明,多年来国家层面对杂技保护走的是精英化路线,多数草根艺人依然游走于江湖空间中。

这种边缘化现象在经济收入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民生智库2020年的数据显示,非遗传承人年收入为1万元以下占30.39%,1~3万元占21.57%,4~5万元占13.73%,11~30万元占18.63%,30万元以上仅占1.96%。收入水平的普遍偏低,使得非遗项目对乡村人才的吸引力不高,年轻一代不愿从事这类工作,导致非遗传承人面临断代风险。在云南腾冲,有的非遗传承人一年才能挣3000多元,还不如出去打工一个月挣的多;在海南,手工黎锦制作费时费工却利润微薄,年轻人基本没有学习的积极性moa.gov.cn。这些现象反映了普通工匠在当前保护体系中的弱势地位。

三、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

非遗保护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已成为制约整体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2022年淘宝非遗店铺成交额超过70%,且非遗网络经营管理者正逐渐从三线及以下地区向一二线城市发展集聚。这种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加剧了非遗保护的"马太效应"。

在项目层面,资源分配同样存在显著差异。一些技艺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技术性和文化性,以及材质上的稀缺性,一直有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如云锦、玉雕、陶瓷、缂丝、唐卡等;而有些技艺诞生于传统农耕文明的市井民间,无论是材料还是工艺更多是对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的装扮、点缀和精神性的补充,如年画、竹编、剪纸、糖人、泥咕咕等。后一种技艺一旦脱离了赖以生存的农耕文明,即使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事实上也已经处于无法自我造血的环境之中。

在财政支持方面,A省以项目为单位择优选择下拨经费,项目越多,则获得资助的可能性越高。这种竞争性申报机制导致各地政府为争取更多资源而盲目追求项目数量,忽视了保护质量。以哈尔滨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为例,从1999年举办至今,已经连续办了8届,累计总投入(含省、市)不过200万元左右。而吉林省的"长春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长博会),是2002年从黑龙江省学习回去后举办的,第一届政府投入就达200万元万方。这种投入不足和地区间差异,进一步加剧了非遗保护的不均衡发展。

四、从个体声誉向集体信誉的转向需求

面对当前非遗保护中的种种困境,学界开始探索从个体声誉向集体信誉转变的新路径。传统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过度依赖个体声誉,导致资源和关注度集中于少数"明星"传承人,而忽视了非遗传承的集体性特征。有学者提出引入"集体传承人"认定制度,以弥补个体认定的不足。

集体信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形式,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信息效率来促进经济活动光明网。在非遗保护中,集体信誉机制可以有效解决"个体化保护"与"集体性流失"的矛盾,为非代表性传承人提供发展空间。然而,目前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对个人和法人的知识产权保护较好,但没有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体所有权"问题光明网。这种制度缺陷限制了集体信誉机制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

五、基于社区的保护理念与实践

近年来,学界开始强调社区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安德明在多篇文章中论述了社区的主体性及其实践的可行性和复杂性,指出社区概念体现了教科文组织对普通人权益的保护,建议通过社区内部分工,实现非遗保护中的社区主导。杨利慧梳理了《非遗公约》的相关衍生文件,归纳总结出教科文框架内"以社区为中心"原则的核心内容:社区以及构成社区的群体和个人是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的主体,应当最大限度地参与保护工作的整个过程并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也应成为非遗项目列入名录之后的受益方。

然而,基于"群体"和"社区"视域的非遗保护也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权力本位的"自上而下"的个体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方式虽具有高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也逐渐暴露出较多弊端,尤其对于集体性项目而言,会因为认定了一个人,而打击了一大片;会因为对个体性"制度身份"的争夺,而容易造成集体内部的冲突;也会因为政府和民间的意见不统一,而导致传承人与文化传承空间的错位。

研究不足与本文切入点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界对非遗保护模式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尤其在批判反思等级化传承人制度局限性方面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明显不足:虽然理论层面已开始关注普通工匠群体的边缘化处境,呼吁建立集体传承人制度和社区驱动的保护模式,但缺乏对替代性保护机制如何有效运作的系统性实证研究。特别是在如何从个体声誉向集体信誉转变、如何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传承网络、如何实现资源均衡分配等关键问题上,仍缺乏基于地方性知识与产业实践的深入探讨。

本研究以英吉沙小刀产业为案例,聚焦其"弱认定、强活力"的结构性反差现象,通过对400余位工匠的系统调研,探索一种突破传统等级化保护模式局限、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非遗传承保护路径。研究将重点揭示英吉沙小刀传承保护机制的三重逻辑:产销分离架构下的协作网络、技能分层认证的双轨整合以及从个体声誉向集体信誉的协同替代,为非遗保护理论创新与政策优化提供基于实证的理论参考。

Key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