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国际支付系统风险管理比较研究
2025/08/27·StepFun can make mistakes, check important info.
docx
国际相关系统风险管理比较研究.docx
我正在做关于国际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的比较研究,现在整理了各个系统的一些情况,麻烦帮忙在这个材料基础上,汇总整合成一篇专业的、比较研究型的研究报告,不需要联网搜索其他信息,所有结论内容都要基于附件,不做过多延展。针对各支付系统风险管理方面共性和个性的问题,要有比较分析,并且要做适当的合并归类。部分内容在文字基础上,也可以同步使用图表展示。报告字数在1万字左右。
Reason
附件解析

国际支付系统风险管理比较研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支付系统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基于对CHIPS、CHAPS、T2、CHATS和SWIFT等国际支付系统风险管理情况的分析,旨在比较研究这些系统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并提出相应的启示和建议。

二、国际支付系统风险管理概述

(一)国际支付系统的定义和分类

国际支付系统是指用于处理跨国界资金转移的系统,包括大额支付系统(如RTGS)和小额支付系统(如ACH)等。根据其功能和服务范围,国际支付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实时全额结算系统(RTGS):如CHAPS、T2和CHATS,主要用于处理大额、时间敏感性强的交易,确保支付指令的最终性和不可撤销性。
  2. 净额结算系统:如CHIPS,通过多边匹配和净额结算,降低全系统日内流动性需求。
  3. 消息传递系统:如SWIFT,提供全球金融信息传输服务,连接全球金融机构。

(二)国际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国际支付系统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风险管理直接关系到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维护金融稳定: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防止系统性风险的传导和扩散,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2. 保护参与者利益:确保支付指令的安全、高效和不可撤销,保护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3. 促进经济发展: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提供可靠的支付结算服务,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三、国际支付系统风险管理比较分析

(一)风险管理框架比较

1. 三道防线模型

各支付系统普遍采用“三道防线”模型进行风险管理,但在具体实施上存在差异:

  • CHIPS:第一道防线由业务部门及职能支持部门构成,第二道防线由风险办公室构成,第三道防线由内部审计部门构成。三道防线职责分离,确保独立性和中立性。
  • CHAPS:第一道防线为市场服务部,第二道防线为中央风险部门,第三道防线为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每年开展ISAE 3402认证,确保风险框架与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 T2: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责任由技术与运营管理机构承担,第三道防线的责任由国家中央银行承担。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负责最终决策和监督。
  • CHATS:结算机构(如中银香港)和系统运营机构(HKICL)共同负责风险管理,通过业务连续性计划、网络安全防护等措施管理运营风险。
  • SWIFT:监事会负责战略监督和风险管控,管理委员会负责执行,风险委员会负责监督关键风险。强调风险管理是每一位员工的责任。

2. 风险偏好和容忍度

各支付系统均设定了风险偏好和容忍度,但在具体指标和审批频率上存在差异:

  • CHIPS:通过发布风险偏好声明(RAS)阐明其愿意接受的风险类型与程度,RAS内容至少每年接受一次审查。
  • CHAPS:设定了量化指标(如CHAPS月均可用性≥99.95%)和定性要求(如无重大网络安全事件),每年复审一次。
  • T2: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批准T2的风险容忍度,并承担剩余风险。
  • CHATS:强调“审慎的风险偏好”,通过抵押品管理、折价政策等措施管理信用风险。
  • SWIFT:由董事会/监事会批准风险偏好框架,明确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和类型。

(二)关键风险领域管理比较

1. 流动性风险

各支付系统均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但在具体措施上存在差异:

  • CHIPS:通过系统设计,不允许发送可能导致参与者处于负头寸的支付指令,不存在到期时无法支付的风险。
  • CHAPS:通过流动性节约机制和吞吐量目标,降低全系统日内流动性需求,防止参与者层面流动性压力对系统的冲击。
  • T2:通过中央流动性管理(CLM)提供多种流动性管理工具,如主要现金账户、隔夜存款账户、自动边际借贷业务等。
  • CHATS:参与者需自行确保流动性充足,结算机构通过回购流动性等措施协助参与者管理其流动性需求。
  • SWIFT:不直接参与金融交易,不承担交易对手方的信用履约责任,但通过会员准入与资质审查等措施防范用户信用风险传导至自身网络。

2. 操作风险

各支付系统均重视操作风险管理,但在具体措施上存在差异:

  • CHIPS:通过多种流程、工具和报告机制,采用三道防线防控运行风险。
  • CHAPS:通过三级韧性架构、网络安全防护和业务连续性管理等措施,确保极端场景下仍能维持核心功能。
  • T2:通过“两个区域—四个站点”的业务连续性管理模式,保障关键金融服务在发生故障或灾难时能够持续运作。
  • CHATS:结算机构通过业务连续性计划、系统容量估算和物理及逻辑访问控制措施等管理运营风险。运营机构关注运营韧性和有效的业务连续性安排。
  • SWIFT:通过流程优化、人员管理、系统保障和应急响应等措施,构建多层次防御体系,系统性管控操作风险。

3. 网络安全风险

各支付系统均重视网络安全风险管理,但在具体措施上存在差异:

  • CHIPS:通过风险管理系统(Archer)建立全流程管理机制,持续监控并追踪已识别问题。
  • CHAPS:通过参与者义务、威胁情报共享和内部防护等措施,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 T2:通过增强型应急解决方案(ECONS II),解决T2服务不可用时的情况,确保金融稳定性和连续性。
  • CHATS:运营机构遵循CPMI-IOSCO《网络韧性指南》及香港金管局《网络安全强化倡议》,实施SWIFT客户安全控制框架。
  • SWIFT:采用端到端加密技术、多因素认证、基于AI的实时监测系统等措施,实施立体化防御策略。

4. 合规风险

各支付系统均重视合规风险管理,但在具体措施上存在差异:

  • CHIPS:根据美国联邦法规标准三的要求,全面管理法律、信用、流动性、运营、一般业务、托管、投资等领域的风险。
  • CHAPS:通过法律基础、跨境法律风险管理和规则变更管理等措施,确保规则法律确定性与跨境可执行性。
  • T2:以欧央行发布的《欧洲中央银行法规》和《欧洲中央银行关于新一代跨欧洲自动实时全额结算转账系统(TARGET)的指南》为制度框架,确保TARGET有效、安全和合规运作。
  • CHATS:以香港法律为法律依据,并以各种法规、规章和合同条款为补充,确保所有相关文件均受相关法律管辖。
  • SWIFT:通过责任边界、标准适配、工具支撑、监管协作和用户管理等措施,构建全链条合规管理体系。

5. 信用风险

各支付系统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存在差异:

  • CHIPS:不涉及信用风险,既不对参与机构承担信用风险敞口,也不因支付行为产生信用风险。
  • CHAPS:通过准入审核、分层分类管理和持续合规监督等措施,防止单一参与者风险传导至系统。
  • T2:通过中央流动性管理(CLM)提供多种流动性管理工具,降低参与者的信用风险。
  • CHATS:结算机构通过抵押品管理、折价政策等措施管理其与参与者之间的信用风险。
  • SWIFT:通过会员准入与资质审查、会员持续监控与管理、风险传导责任界定和行业协作与风险分担等措施,防范用户信用风险传导至自身网络。

6. 新兴风险

各支付系统对新兴风险的管理存在差异:

  • CHIPS:未明确提及新兴风险的管理。
  • CHAPS:未明确提及新兴风险的管理。
  • T2:未明确提及新兴风险的管理。
  • CHATS:未明确提及新兴风险的管理。
  • SWIFT:将新兴风险纳入监事会风险委员会核心职责,通过分阶段试点验证机制、抗量子加密技术研发与测试、AI驱动的网络攻击防御等措施,系统性管理新兴风险。

四、国际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的共性和个性

(一)共性

  1. 三道防线模型:各支付系统普遍采用“三道防线”模型进行风险管理,通过职责分离和独立报告路径,强化独立性和保证效果。
  2. 风险偏好和容忍度:各支付系统均设定了风险偏好和容忍度,通过量化指标和定性要求,指导全公司的风险决策。
  3. 关键风险领域管理:各支付系统均重视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网络安全风险和合规风险的管理,通过多种措施构建防御体系。

(二)个性

  1. 风险管理框架:各支付系统在“三道防线”模型的具体实施上存在差异,如CHIPS的第一、二、三道防线完全的职责分离,CHAPS的内部审计部门每年开展ISAE 3402认证等。
  2. 风险偏好和容忍度:各支付系统在风险偏好和容忍度的具体指标和审批频率上存在差异,如CHIPS的RAS内容至少每年接受一次审查,CHAPS每年复审一次等。
  3. 关键风险领域管理:各支付系统在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网络安全风险和合规风险的具体管理措施上存在差异,如CHAPS的三级韧性架构,T2的中央流动性管理(CLM)等。
  4. 新兴风险管理:SWIFT将新兴风险纳入监事会风险委员会核心职责,通过多种措施系统性管理新兴风险,而其他支付系统未明确提及新兴风险的管理。

五、启示和建议

基于对国际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的比较研究,提出以下启示和建议:

  1. 完善风险管理框架:借鉴CHIPS和CHAPS的经验,建立健全的“三道防线”模型,确保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2. 明确风险偏好和容忍度:借鉴CHIPS和CHAPS的经验,设定明确的量化指标和定性要求,并定期审查和调整。
  3. 加强关键风险领域管理:借鉴各支付系统的经验,针对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网络安全风险和合规风险,采取多种措施构建防御体系。
  4. 关注新兴风险管理:借鉴SWIFT的经验,将新兴风险纳入风险管理框架,通过分阶段试点验证机制、抗量子加密技术研发与测试等措施,系统性管理新兴风险。
  5. 加强行业协作与信息共享:借鉴SWIFT的经验,推动行业协作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共享和风险分担,共同降低信用风险敞口。

六、结论

国际支付系统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风险管理直接关系到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通过比较研究CHIPS、CHAPS、T2、CHATS和SWIFT等国际支付系统的风险管理情况,发现各支付系统在风险管理框架、风险偏好和容忍度、关键风险领域管理等方面存在共性和个性。基于此,提出完善风险管理框架、明确风险偏好和容忍度、加强关键风险领域管理、关注新兴风险管理和加强行业协作与信息共享等启示和建议,以提升国际支付系统的风险管理能力,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